台灣深度

江昺崙:疫情之下,誰替島嶼守住糧倉?台灣農運百年小史

自1920年代的左翼思潮始、至1980年代末期520農運的激烈衝突,乃至二十一世紀的第三波「土地正義」運動,百年來綿延不絕的農運,在現代化的激烈浪潮下替台灣留下了一方糧倉,也成為台灣今日面對全球疫情的最佳後盾。

1988年5月20日台北,農民北上示威包圍立法院,民眾加入抗爭並與警察衝突。

1988年5月20日台北,農民北上示威包圍立法院,民眾加入抗爭並與警察衝突。圖 : 邱萬興提供

刊登於 2020-04-19

#農運#台灣農村

【編者按】4月16日,台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臉書專頁宣布,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制度正式上路。在這篇文章中,陳吉仲如此回憶:

「32年前,我當時讀大三,參加了五二○農民運動,因為農民走上街頭,所以才有隔年(1989)農民健康保險的開辦,然而相較於其他職業,農民仍未獲得完整的福利照顧。一晃眼30年過去了,我們終於才又建立了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臺灣每個職業都有職災保險,就只有農業沒有,但從農的職災風險卻是其他職業的4倍。前年11月通過的農民職災保險讓已經參加的23萬農民可以在工作時獲得保障。」

陳吉仲之所以會將「五二○農民運動」與農民職災保險相提並論,乃是因為「全面辦理農民農眷保險」即是當年農運的七大訴求之一,轉眼三十年過去,參與農運的學生推動當年的訴求成為實際的政策,而台灣的「農運」也經過了幾番轉生,有了全新的面貌。本文作者江昺崙為二十一世紀初的台灣農運參與者,他將五二○農運上溯至20年代的左翼思潮、下延至近十年來的「土地正義」相關運動,為台灣農運寫下一段小史。

正值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全球、各國益發重視糧食安全的此刻,回顧台灣農運歷史,別具意義。當然,台灣當代三農面貌,同時受到日本殖民政府農政菁英(如新渡戶稻造、磯永吉等)與眾多戰後美援農復會官僚所影響,亦受19世紀以降的國際貿易局勢所左右,惟其並非本文重點,故先略不論。

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台灣青年世代燃起了烽火,集體挑戰威權體制,象徵了一個民主世代的誕生。早在野百合事件之前,學生們就已經積極參與各地的農民運動。1988年7月民主學生聯盟(民學聯)就與農民聯盟合作,組成「農村巡迴工作隊」,協同農民進行抗爭行動,因此野百合是受到農民運動的影響,當時的參加農運的學生,也有部份成為野百合的核心成員。

台灣現代史上有三波農民運動的高峰。第一波農民運動是在1920年代,當時全世界左翼浪潮興起,當時接受到新式教育的第一批台灣知識份子,接觸到了一戰後全球「民族自決」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思潮,紛紛投入「民族、階級、婦女」三大解放運動當中。

而1920年代也是地主及資本家階級剝削農民非常嚴苛的年代,於是以各地知識份子協同農民,組成農民組合,進行對地主及資本家(製糖會社)的抗爭。特別是1925年的二林蔗農事件,可謂台灣第一場現代化的農民運動。可惜後來日本政府日漸傾向右翼集權,所以大規模掃蕩左翼人士,1930年代之後,農民運動即銷聲匿跡。

第二波高峰是198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風雲迭起的時代,當時因為國民黨政府急於促進台美合作,並積極爭取加入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陸續開放火雞肉與香吉士等農產品進口,成為台灣農村長期遭到壓迫之下,引爆農民怒潮的導火線。因此1987年社運人士協同果農成立「山城區農民權益促進委員會」(簡稱山城農權會),抗議水果進口,點燃了1987及1988年農民運動的烽火。直至1988年5月20日的「五二〇運動」為運動最高峰,運動參與人士與警方發生激烈衝突後遭強力鎮壓,之後檢警逮捕130人,導致運動聲勢下挫,1990年代再也沒有類似規模的運動發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