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讀書時間

【書序】吳介民:《香港風暴》,記錄一座抗爭城邦的誕生

一波又一波的抵抗行動,堆疊成一座抗爭城邦的史詩,《2019香港風暴》這本合輯為這段歷史留下紀錄。

2019年11月17日香港 ,示威者佔領 香港理工大學,堵塞了紅磡海底隧道,警方出動水炮車驅散路面的示威者,一隻破爛的雞蛋被水炮車的藍色液體染色。

2019年11月17日香港 ,示威者佔領 香港理工大學,堵塞了紅磡海底隧道,警方出動水炮車驅散路面的示威者,一隻破爛的雞蛋被水炮車的藍色液體染色。攝:陳焯煇/端傳媒

吳介民

刊登於 2020-03-08

#香港風暴#反修例運動#吳介民#香港#讀書時間

香港示範了何謂抵抗。

香港原本不是一個「抗爭社會」,香港早有繁盛的公民組織,但政治抗爭性格不強,不像台灣的公民社會,是誕生於民間對抗威權黨國。但二零零三年以後的香港,政治性抗爭行動愈來愈多。二零一二年高中生挺身反對「愛國教育」,青年人反抗意識開始發酵。二零一三到一四年的「佔中運動」爭取真普選,最後由大學生組織「學聯」接手領導。二零一六年春節旺角「魚蛋革命」,由激進本土派主導。二零一九年六月爆發,至今仍在蔓延的「反送中」(反修例運動),則是由青少年在街頭前線衝撞、前仆後繼抵禦重裝鎮暴警力。這一波又一波的抵抗行動,堆疊成一座抗爭城邦的史詩。

說來詭譎,作為一個全球金融中心的超級城市,竟然在短短幾年變成世界矚目的「暴動嫌犯製造所」,逮捕成為日常,控罪成為日常。在煙硝烽火中,香港的金融地位卻仍屹立不搖,與日常抵抗比肩共存,而創造出另外一番奇景。在台灣,不少人知道香港今天的抗爭,是因為主權回歸後,自由與法治慢慢被侵蝕,北京踐踏了一國兩制的承諾,港人退無可退,終而奮起。就在這幾年,香港抵抗者的手段愈來愈直接而激烈,意志愈來愈堅定,犧牲也愈來愈巨大,而凸顯出港府與中國的傲慢與連串誤判。然而,香港人抵抗中國新殖民統治,有一段蜿蜒曲折的歷程,有其自發的生命節奏。激進化只是局部面貌,本土主義歷經多重蛻變,故事複雜而曲折。首先,是無大台的組織形式。在佔中運動時,由於運動陷於頓挫,進退失據,因此「大台」(指揮中心)成為眾矢之的。反送中運動最大特色則是「無大台」,但無大台並非抗爭行動沒有組織協調,相反的,這是組織的去中心化,行動策略在「連登討論區」上激盪,數以千計的Telegram群組協調行動,巨量而充滿創意的電子文宣在網路上流竄。此波運動把所謂社會運動「水平組織」發揮得淋漓盡致。

「勇武」和「和理非」的有機分工,是另一特色。在之前,勇武和本土高度重疊,並被賦予某種「不理性過激」色彩。而在勇武眼中,和理非不過是儀式化的抗爭,根本動搖不了中共管控。但在反送中運動中,漫無節制的警黑高壓,使得勇武獲得多數香港人的認受,因為勇武搭配和理非才能有效動員,學界的街頭問卷調查也顯示了此種行動組合的正當性。以和平手段支援前線勇武抗爭的團體非常多,例如社工、護士、中小學教師、乃至義載接送、解圍營救,如同親人的「家長們」,在台灣尤其少見。 我們在其中看到令人驚嘆的創意,還有合作無間的社會團結。即使歷經高張力與撕裂性的「中大保衛戰」和「理大圍城」,不割席、不分化的原則基本上還是守住了。

「攬炒」是另一個新創概念,意味著勇武對抗,與對手玉石俱焚,同歸於盡,抱著你一起燒死。也就是,當體悟到,無論你如何抗爭,對手都無所謂,麻木不仁,都不做出根本讓步,你只剩攬炒這個手段。攬炒就是自我燃燒,抗爭者把自己「工具化」,用肉身對抗一整個帝國。我們可以想像香港青年人的悲壯,意志的堅定。台灣自一九九零年以降的世代,並沒有像上一代付出生命在對抗獨裁專制,因此,要體會香港人的自我燃燒,並不容易。然而,正因為今天台灣與香港唇齒相依的關係,我們更需要用心體會香港年輕人把遺書背在身上進行抵抗的心情。

2019年8月6日香港反修例運動,香港金鐘政府總部外,警方向佔領馬路的示威者施放催淚彈。
2019年8月6日香港反修例運動,香港金鐘政府總部外,警方向佔領馬路的示威者施放催淚彈。

在中國拿回主權後,香港原本誇張的貧富懸殊並無改善,相反的,中國資本大舉進入後,房地產更加飆漲,擠壓小商店生存空間。在此波抗爭,不少大資本連鎖企業表態撐警,反反送中,引起港人義憤抵制。同時,「黃色經濟圈」被提出來,倡導抗爭者履行「消費者責任」,只光顧支持運動的商家,要打造抗爭的物質經濟基礎,將抗爭融入日常生活。看似某種經濟烏托邦的想像,香港人真的幹起來。

以上所提只是無比複雜豐富的香港抵抗運動的幾個身影,香港這次是「全社會動員」,總體支援系統也反映了某種上一代對下一代虧欠補償的心理。經過這翻天覆地的動員,集體政治認同正在快速凝結,根據民意調查,香港人認同在量上面急速增加,但更重要的是質的轉化。香港人的自豪感在形成,自信心正在茁壯,如果香港運動的力道之強,可以挑動美中關係(如同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可以中斷國共合作平台,打亂習近平兼併台灣的路線圖),那麼為何不能想像未來香港獲得普選權,獲得真正的自治(甚至自由政治地位)。當然,在可見而立即的未來,中國政府對香港的壓制絕不會手軟,但是誰知道在那較為遙遠(超過習近平這代統治者的生理極限)的未來,中國會怎樣?

撐下去,就是希望。

《2019香港風暴:《端傳媒》香港反修例運動報導精選》

作者: 端傳媒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2月4日

《2019香港風暴》這本合輯為這段歷史留下紀錄。端傳媒在華語世界,是比較特別的組合,它集合了港、台、中的記者與編輯,是個「跨界媒體」。這本書,不僅展示端的新聞品質,更因為它的跨界特色,使得讀者能夠閱讀到在目前的中港關係中,如總編輯李志德所說的「夾在中間的大陸人的痛苦」。如同我認識的一些中國自由派的朋友,這些年中國急遽法西斯化,在收買與監控下,要爭取發言空間格外辛苦,因此,這三邊公民社會的自由對話也就更為珍貴。

二零一九是台灣的選舉年,香港的鎮壓和抵抗,催化了台灣青年世代的「亡國感」。「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成為警示格言。這段期間,香港是作為被一國兩制踐踏的「意義重大的他者」(在此我遵循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原創定義)而被我們關注。我知道這是台灣人(作為愛國者的台灣人)在集體情緒上的必然。但只有這樣遠遠不夠。香港抗爭者,作為台灣人的「手足」,對台灣總統選舉的期許,既反映了她/他們嚮往自由民主的心情,也反映了抵抗極權的策略思維——台灣失守,香港也就失去了抵抗的腹地。

因而,台灣對香港的持續支持,在二零二零年元月大選之後,才是真正的考驗。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從博客來訂購《2019香港風暴——端傳媒反修例運動報導精選》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