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疫情陰影下,中國放開媒體審查了嗎?

歷經五六年官方的收編、重整和嚴控後,稍縱即逝的窗口期,對於中國媒體和整個輿論場意味着什麼?

2020年1月31日,北京一名男子戴著口罩望向店內。

2020年1月31日,北京一名男子戴著口罩望向店內。攝:Roman Balandin\TASS via Getty Images

文惠時

刊登於 2020-02-03

#文惠時#新冠肺炎#評論

追問政府責任、調查體系痼疾、普及公民權利與義務,這些喚起人們對於自由派媒體記憶的系列操作,在2020年1月底武漢疫情的報導中重現。與17年前「非典」不同的是,面對疫情的諸多疑點,眾多自媒體和普通人,也在分享關鍵信息,啟迪公眾討論。歷經五六年官方的收編、重整和嚴控後,這一稍縱即逝的窗口期,對於中國媒體和整個輿論場意味着什麼?新媒體環境下的專業媒體、自媒體和普通個體,又是如何爭分奪秒拼接事實的?

新冠肺炎中的窗口期報導

在中國輿論場中的「窗口期」,是官方有限度地容許輿論監督的時間窗,往往是公共危機或醜聞曝光時的應激反應。在危機迫近、信息閉塞時,迫於公眾需求和治理壓力,官方高層決定開放「窗口」,媒體藉機高頻輸出調查,激發縱深探討。若當局認為輿論過於活躍、觸及體制,便會重新加緊管控(如封群刪稿),關上窗口。

此次疫情的窗口期,始於今年1月20日,中央承認疫情並開始部署防控,攀升的病例數、神秘的病毒源、擁擠不堪的醫院和求醫無着的病人,迅速引爆輿論。

《端傳媒》上一篇有關輿情的報導,《疫情與輿情十七年:被瞞報的SARS與被孤立的武漢》,已梳理過肺炎輿論的起始和初步發酵,本文不再贅述。筆者認為,到目前為止,疫情新聞「窗口期」可劃分為四個階段,「疫情警醒期」、「輿情爆發期」、「深入反思期」和「深度問責期」,詳述如下。這些真相拼接,著重於疫情現狀與預測,信息披露與瞞報,官方防治措施的效果(包括封城和衍生的地域歧視),救治現狀(包括「雙黃連」爭議),救援情況(包括紅十字會爭議),細節可參考此處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