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口罩去哪兒?為何台灣政府全面禁止出口?

一紙禁止台灣口罩出口的禁令,引來國民黨政治人物、部分對岸網友的批評。《端傳媒》整理台灣口罩出口數字、專訪行政院決策官員,還原這場由SARS打到新冠肺炎的「口罩戰爭」,為何台灣執政團隊如此鐵腕?
2020年1月25日,台北,一名戴口罩的女士從蔡英文手上拿到紅包。
台灣 公共衛生

2019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台灣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宣布,自1月24日起,暫停醫療外科口罩與N95出口一個月,以確保本地貨源供應無虞。蘇貞昌指,經濟部會每天跟四大超商確認口罩存量,確認四大超商還有兩百萬片左右存貨,衛福部也有3,300萬片庫存,後續將陸續釋出給醫療通路使用。經濟部也發佈聲明,指政府持續密切掌握口罩製造廠商生產及市場通路銷售情況,「目前生產產能足夠,通路銷售亦加強配送供貨,民眾請勿恐慌搶購。」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平面口罩廠商每日產能188萬片、最多可達244萬片,N95 口罩每日產能10萬片,最多可生產12萬片。經濟部已經開始協調廠商春節期間加班生產,1月27日至29日(即初三至初五)即產出79萬片,1月30日(初六)開工後即恢復正常生產,估計日產能可達188萬片。

以生產數字觀之,台灣的口罩供應內需已綽綽有餘,也正因此,口罩禁止出口的禁令在網路上引起了罵戰。前國民黨立委蔡正元在臉書上批評,「澳洲大火 蔡英文宣布捐贈口罩 大陸武漢肺炎 蔡英文宣布禁止口罩出口」,引發不少網友認同。另一名名嘴黃智賢亦以澳洲大火作為對比,批評蔡英文政府對中國特別冷血。前總統馬英九也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口罩禁止出口的政策「應該可以衡量一下」,在兩岸網友之間引發迴響。

行政院、國民黨政治人物,究竟誰說的有理?若先以數字觀之,兩種禁止出口的口罩(N95、外科醫用)過往不但沒有出口到大陸、反而是台灣必須向中國大陸進口,中國大陸甚至名列台灣進口口罩的第一大國。若以台灣出口記錄觀之,近五年內 N95 出口最多的國家是英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德國等國。一般平面口罩(包含具有防疫作用的醫療用外科口罩)出口最大宗是日本,每年都出口上千萬至億片之譜。由此觀之,台灣並非中國大陸的口罩主要供應地。而在疫情爆發後,民眾搶購口罩的動力將顯著上升,反應在「口罩概念股」股價上,相關類股應聲上漲。

2018年台灣口罩出口至各國的比例。
2018年台灣口罩出口至各國的比例。
近五年来台灣一般平面口罩主要出口國。
近五年来台灣一般平面口罩主要出口國。
近五年來台灣N95口罩前五名出口國。
近五年來台灣N95口罩前五名出口國。
2019新冠肺炎爆發後,台灣口罩概念股股價走勢
2019新冠肺炎爆發後,台灣口罩概念股股價走勢

當然,無論台灣原來是否有向中國大陸出口口罩,疫情當頭,似乎都仍有向外馳援的空間。但對於台灣行政院來說,考量將遠不止於此。

一名不願具名、深度參與口罩政策的行政院幕僚指出,「站在防疫的角度來看,口罩是很重要的戰略物資,它也同時是具備安定社會人心的防疫物資。」這名官員解釋,台灣的口罩自產量確實足夠自己內部使用,「但如果要持續出口,因為各國現在開始大量購買口罩,我們如果沒有管制出口,就會開始有人高價買口罩,根據市場定律,口罩出口量一定會變多、價格也變高,開始引發恐慌。」

這名官員透露,早在去年十二月底,行政院就已經開始著手盤點台灣的口罩數量,並擬定標準作業程序:不管疫情進展到哪一個程度,就會進行相對應的口罩管制措施。而台灣範圍內出現第一例確診之後,對於行政院來說,確實就是一個關鍵點,代表台灣必須開始啟動相關措施。

「出現第一例確診個案時,這件事就對(台灣)內部形成壓力、會加強國內民眾使用用量,所以當第一例出現,我們就必須強化(管制)口罩這個醫療器材的數量和流動。」這名官員表示,在行政院的對策中,第一要務就是確保「台灣內需足夠,同時不能讓國內生產量被吸走。」這名官員解釋,只要禁止國內廠商將醫療用口罩出口大陸,就可以確保台灣口罩內需足夠。

對於外界對於口罩禁止出口政策有異見,這名官員說,防疫視同作戰,很難向民眾解釋清楚後再推出政策,「我們是要保護重要戰略物資,如果等到先全然說明完,然後再執行,可能會有點拖延。」這名官員認為,如果當初政府不能快速決定要禁止口罩出口,現在民間囤積口罩、恐慌的情形恐怕會更嚴重。

2003年5月18日,一群台北市民在寺廟參拜時戴上口罩。
2003年5月18日,一群台北市民在寺廟參拜時戴上口罩。

這樣快速的反應、鐵腕的政策,來自於17年前對抗SARS的經驗。這名官員指出,當年「抗煞」的執政團隊,如今都仍在政府中工作,整個政府的領導團隊早有對抗疫情的經驗,「現在的疾管署署長就是當時台北縣衛生局副局長,而台北縣三重醫院被指定為抗煞醫院,有很清楚的抗煞流程。現在的交通部長林佳龍是當時的行政院發言人、現在的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是當時行政院政務委員、現任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是當時台北縣縣長,甚至,現在的總統蔡英文是當時的陸委會主委、現任副總統陳建仁就是當時主管機關衛生署的署長。」

這名官員轉述,想起十七年前的SARS疫情,這批當年的一線官員、今日的當朝執政者,仍對「抗煞」工作與當中的口罩風波記憶猶新。根據台灣監察院的調查記錄,2003年,中國大陸爆發SARS疫情,台灣因兩岸往來頻密很快就受到波及,疫情迅速蔓延,防疫口罩也「一罩難求」,家家戶戶都在搶購口罩,不只在家中囤積一般的外科口罩,連專業醫護用的N95口罩也賣到缺貨,工廠日夜趕工,平均一天可賣出6位數的銷售量。

監察院回顧,當年台灣自產的口罩不但對內供應不及、「來自香港的訂單也是每日如雪片般飛來」,台灣本地不夠用、另外負擔出口到香港的產能,口罩已經供需失衡。根據監察院的 糾正案文 指出,2003年4月15日以後,口罩進口數量已顯著增加,至4月30日每日海關放行的進口量已逾100萬個,而單單5月11日一日的放行量更是突破2000萬個。但關稅總局卻未能即時反應、主動通報,這使政府掌控不到防疫物資之數量,造成民眾瘋搶口罩。

在全民瘋搶口罩時,台灣媒體一開始還將口罩缺貨歸因於「廠商囤貨」,但監察院的糾正案文卻指出,依據關稅總局之估算資料,2003年5月13日進口的口罩共有約2736萬個、當日通關放行數則約為990萬個,兩者相差1746萬個,「市場上之供需失衡,究係源於供給缺口抑或係不肖廠商囤積所致,頗值商榷。」監察院指出,若當時財政部能迅速降低口罩的進口稅率、鼓勵廠商增加進口,消除市場因供需失衡衍生漲價、囤積的恐慌,便可以將全民瘋搶口罩的亂象改善大半。

這名行政院官員指出,有了上次經驗,對於這批歷經「口罩風暴」的團隊來說,啟動口罩管制政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多做討論,彼此已有默契。「當年SARS是走一步、做一步,現在口罩政策已經是 SOP 的一部分。當年政府是做中學,摸石頭過河,現在完全不一樣。」

這名官員透露,在當初的決策過程中,「口罩禁止出口」已經是無需討論的共識,「剩下的問題是,(禁止出口)期限是到什麼時候?」根據行政院內部評估,只要疫情穩定、台灣市面上口罩出售流量穩定、台灣本身存量到達一定的安全存量,就會評估是否支援其他國家、地區。但「一定是國內存量與疫情優先。」這名官員說。

而針對台灣民間部分人士、團體私下向大陸疫區親友寄送口罩的行為,這名官員說,若是少量、個人寄送行為,政府不會多管,但若「個人寄送」的量過大,政府仍會出手干預,「如果你以個人名義,但一次寄了一百萬個,這會影響到存量,我當然要管。」

雖然政府再三保證口罩存量足夠,但有不少民眾在自家周邊都買不到口罩,難免仍有恐慌。對此,這名官員表示,這是春節期間的物流問題、而非口罩存量問題。「我們目前盤點狀況其實都還沒有問題,但因為所有物流業者都只配送到小年夜為止,所以各大通路的存貨大概賣到初二,我們已經協調過,今天(初三)就會開始出貨。」

無論受到外界多少批評,台灣政府在疫情前期拒絕出口口罩的政策,看來不會改變。而這樣的政策是否可以確保SARS期間的瘋搶口罩事件不再重演?一個月的禁令若屆滿而口罩供應有餘時,是否真的會考慮支援周邊疫區?都會是未來兩岸官方與民間關注的焦點。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