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誠、陳方隅:數說台灣大選——大黨被小黨「攪局」了嗎?

時力與民眾黨大多數時候確實分裂了蔡英文支持者的選票,但⋯⋯
2020年1月9日,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在板橋為參選立委的黨友助選。

大黨和小黨之間的競合關係,一向都是民主國家政黨政治的主要觀察重點之一。在台灣,「總統投綠,區域立委投藍」這種「分裂投票」,似乎見怪不怪;然而選後,選民仍然會面臨這樣的意見分歧:大黨支持者認為小黨不以大局為重,明明選不上卻刻意瓜分票源,導致大黨候選人落選;小黨支持者認為大黨參選人自己不爭氣,選票被瓜分還怪人。

在2020台灣大選中,被民進黨支持者認為「分票」的小黨是「時代力量」(簡稱時力),與台灣民眾黨(簡稱民眾黨),甚至不少民進黨支持者在選舉後「出征」被認為是「攪局」的小黨參選人。網路上也不乏透過民進黨與時代力量(或民眾黨)在各投開票所得票率的相關系數與散佈圖,討論到底誰分到了誰的票。

但這類分析圖都僅止於總體層次上的相關性(例:蔡英文得票越高的地區、時力立委得票也越高),並不能直接推論到個人的投票行為(例:投給蔡英文的人也比較可能投給時力立委)。

本文透過「跨層次推論方法」,直接從總體層次資料推論出個體的投票行為,試圖解開政黨票與各地區域立委「分裂投票之謎」。本研究發現:時力與民眾黨大多數時候確實分裂了蔡英文支持者的選票,但在區域立委方面並非大黨支持者所以為的、「完全」輸在第三勢力的「攪局」。

2019年1月8日,基進黨在台北萬華區展開拉票活動。
2019年1月8日,基進黨在台北萬華區展開拉票活動。

小黨難題:杜瓦傑法則

必須首先檢視小黨(尤其順利取得席次的民眾黨及時力)目前相於大黨的得票實力如何。

台灣從2008年開始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制度,選民一票投給人(區域立委,一共73席。另有六席原住民立委,分成兩個選區各選三人,選制是SNTV單記投票制,一人投一票),一票投給黨(政黨比例代表制,一共34席)。這一改制源於台灣改變千瘡百孔的舊制度的剛需,增加了不少適合台灣的制度設計,但是其實施以來也被認為反覆驗證了「杜瓦傑法則」(Duverger’s Law),對小黨生存不利:

「單一選區簡單多數決」傾向於造成兩黨的對決,因為只有大黨才有能力取得多數(甚至是過半)的選票,所以選民不會把票浪費在沒有當選希望的小黨身上,而是會進行「策略投票」,把票投給兩大黨當中比較不討厭的那一個,以防止最討厭的那位當選,最後結果就是穩定了「兩黨制」的現象。

在這一效應下,小黨在「區域立委」方面幾乎難有突破,為取得國會席次,只能搶攻「政黨票」的部份。

2016年只有4位非大黨候選人贏得區域立委選舉,分別是時代力量的黃國昌、林昶佐以及洪慈庸,另外有趙正宇(唯一的無黨籍,但他加入民進黨團運作)。這幾位都是在民進黨不提名禮讓小黨、以及動員民進黨基層組織幫忙之下的結果。

2020大選有5位非大黨候選人贏得區域立委:趙正宇、林昶佐(已退出時力,無黨籍)、陳柏惟(基進黨,獲得民進黨助選)、傅崐萁(無黨籍,但實際上以及自我認定方面都是國民黨)、蘇震清(實際上是民進黨籍,但因提名過程爭議而改以無黨籍參選)。花蓮傅崐萁是無黨籍的前花蓮縣長,坐擁強大的地方勢力,在國民黨有提名的情況下仍有國民黨人幫傅助選,因此情況較為特殊,本文暫不討論。但除他之外,這一結果再次證實了「杜瓦傑法則」。

不過,即使小黨當選機率不高,在選戰中依然可策略性影響大黨選情。如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選前放言,民眾黨的區域提名策略,是追求「使人不當選」,如此一來可以增加該黨的影響力,以要求與大黨合作。
.
這樣的策略是否真的能成功?2020大選後,小黨又會如何影響台灣政治議程的發展?對此,我們必須首先檢視小黨(尤其順利取得席次的民眾黨及時力)目前相於大黨的得票實力如何。

2020年1月8日,時代力量在新竹街口定點拜票。
2020年1月8日,時代力量在新竹街口定點拜票。

跨層次推論:用總體資料估計個人行為

首先我們來看總統票和政黨票的分裂投票情形。我們使用的是「跨層次推論」(生態推論, Ecological Inference)的技術。這是由於目前我們能取得的資料是投開票的整體資料,但並沒有「個人投票行為」這樣的個體資料。

一般而言,整體資料不能推論個體的行為,因為會導致「區位謬誤」的問題。但「跨層次推論」是在一些前提假設下,可以「推論」個人在總統票與政黨票上的投票行為。

作者提醒,跨層次分析是一種「推論」,推出來的數值是理論值。但在真實選舉中,干擾因子很多,可能造成估計不準確。本文在政黨票分析部分有附上紀錄有個體資料的民調結果來做對比,顯示本文推論有一定準確度。

跨層次分析在數量及變數類別數上有其限制,過於複雜會導致無法準確估計出結果。

跨層次分析的過程涉及大量的電腦模擬,17226個投開票所需要數小時的計算時間,因此我們考量投開票所的人口後,隨機抽取1000個投開票所代表母體進行分析。重複了數十次抽樣,確認結果皆一致。

因此我們將總統票部分簡化為泛藍與泛綠陣營,泛藍包含韓國瑜及宋楚瑜,泛綠代表蔡英文。政黨票部分僅分析四個有進入國會的政黨:國民黨、民進黨、時代力量、台灣民眾黨。區域立委只討論到第三高票的候選人,其餘政黨候選人得票忽略不計。

總統票與政黨票的分裂情形

以下三張圖表是透過跨層次分析,所得出總統與政黨票分裂投票的結果。三表的原始數據相同。

結果顯示:總統票投給韓、宋(泛藍)群眾,在政黨票上,有88.8%投給國民黨,接近10%投給了民眾黨,投給民進黨及時力的比例在1%以下(跨層次估計也有一個誤差範圍,1%以下幾乎都在估計誤差範圍中,實際上可能趨近0。)總統票投給蔡英文的群眾,在政黨票上,68%也投給民進黨,另有15.4%投給時力,16%投給民眾黨。

總結來說,蔡英文的支持者當中,分裂投票的情形比泛藍要明顯許多。此外,這個結果與美麗島電子報12月中的民調,所分析的總統與政黨票分裂投票的狀況,相當一致。

從小黨本身來看,政黨票投時代力量的選民當中,有96%投蔡英文;政黨票投民眾黨的選民中,68%投蔡英文,32%投給泛藍。因為在統獨與中國因素的光譜上,民眾黨比起時代力量較接近藍軍,因此從整個台灣政黨政治的光譜來看,這一結果也符合預期。

2020年1月9日台北龍山寺,民進黨支持的無黨籍台北市立委候選人林昶佐舉行造勢晚會,蔡英文為他站台。
2020年1月9日台北龍山寺,民進黨支持的無黨籍台北市立委候選人林昶佐舉行造勢晚會,蔡英文為他站台。

區域立委中的重要小黨候選人

本次選舉,全台灣73席區域立委當中,其中有18席的情況是,競爭該席位的第2和第3名的得票數,加起來超過第1名。只是因為「單一選區」是「第一名過關制」,因此只有最高票的人可以當選。

我們從18席中選取候選人知名度較高、且最常在媒體上被討論的6席選區來分析小黨的角色。以下由選區地理位置,由南到北來排列跨層次分析結果。

不少選區除了藍綠大黨與第三勢力外,還有很多其他小黨參選人,但為了簡化分析,其他票數過少的參選人得票我們忽略不計。因此區域立委得票率與實際上的得票率可能約有1-2%的出入。

競爭最激烈、全台各選區得票率差距最小的,是台中第三選區(大雅,神岡,后里,潭子區)。2016年的選舉,新秀洪慈庸代表時力,在民進黨支援下,擊敗了已五連霸的國民黨楊瓊瓔;2020年,競選連任的洪慈庸(已退出時力)則以0.5%的極小差距落敗,楊驚險回任。

根據我們的統計資料,這裏的總統票比例是蔡英文的58.4%比韓宋的41.6%(蔡英文在神岡區甚至超過六成選票)。然而在投給蔡英文的選民當中,有10.4%投給楊瓊瓔,11.8%投給張睿倉(民眾黨);而楊成功地鞏固住泛藍選民的票,高達96.9%的韓宋選民投給楊,洪慈庸和其他候選人無法拿到太多泛藍的分裂投票。

這裏的推論也有可能反過來:投給楊瓊瓔的選民,很可能本來就支持泛藍,但是不想投韓或宋,而投給了蔡英文。需要更多個體資料才能確定選民的意向,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投給蔡的選民當中分裂投票的比例,比泛藍陣營要高很多,投蔡的選民中,各約10%投給國民黨與民眾黨參選人,因此最後立委選舉結果逆轉。

民眾黨確實有影響洪慈庸的當選,但是投蔡的人也有10%投給國民黨的區域立委票,所以洪慈庸並不完全只被民眾黨干擾。

接著是新竹市。民進黨籍鄭宏輝以8萬2011票落敗,輸給擁有9萬5298票的鄭正鈐,時代力量高鈺婷也拿下7萬3770票,與鄭宏輝差距不到1萬票,時代力量的高鈺婷在這裏獲得28.6%的選票,是所有小黨候選人當中最高的。這說明時力在新竹市經營有成(有3席市議員,而且是重要人物邱顯智的大本營,2016年選舉,時力在新竹市就拿到了高於平均值的政黨票),從另一方面也可說是民進黨推出的人選並不夠理想。

高鈺婷吸收到了16.9%的投給泛藍總統候選人的票,以及將近4成(39.7%)投給蔡英文的票,從比例上來說已經有「跨越藍綠」的氣勢。相對的,民進黨候選人鄭宏輝僅拿到蔡英文支持者55.3%的選票,是所有民進黨陣營候選人當中最低的。

台北市第五選區(中正萬華區)的選舉,大概是被國際媒體曝光最多的一區,因為此區的現任立委是林昶佐,他以搖滾樂手、閃靈樂團主唱的身份進軍國會,已有無數的國際媒體進行過報導,這次競選連任就也同樣獲得許多版面。

他和洪慈庸一樣,2016年代表新成立的時代力量,擊敗連任好幾屆的國民黨對手;2020年則都退出了時力,以無黨籍的身份應戰、但都獲得綠營的大力支持,而對手都捲土重來。

不一樣的是,林昶佐今年也打敗了國民黨的林郁方,順利連任。選時,此區前來挑戰的還有民眾黨的候選人徐立信,徐雖是藍營資深國會助理出身,但在地方上的活動都偏向綠營,而且在前民進黨市議員童仲彥因為醜聞退黨後,將組織和資源都轉給徐來承接。因此選前普遍認為徐的參選對林昶佐的威脅比較大。

分析結果顯示也是如此,在蔡英文的選民當中,有17.5%的比例投給徐立信,而在韓宋選民當中是6.0%。此區展現出民眾黨有能力在一些選區同時拿到藍綠選票的特性,即使比例上仍是以蔡英文的選票為主(徐的選票當中有22%來自投給韓宋的人,78%來自蔡)。

不過,由於徐立信也分走了一些韓宋的選票,再加上林仍然拿到了超過8成的蔡英文選民選票,因此林最後仍以3%、近5000票的差距獲勝。

台北市第七選區信義區、南松山區的競爭結構跟中正萬華區很類似,都是國民黨、民進黨再加上民眾黨的競爭。2020年國民黨費鴻泰連任成功。

民眾黨推出的蔡宜芳和藍營的淵源較淺,2018年始以姣好形象參政,不像徐立信一樣出身自藍營民代。這區先前曾有時力的陳雨凡打算參選,後來因黨內紛爭而退出,轉而呼籲泛綠陣營整合以拉下國民黨的費鴻泰,但隨後民眾黨決定加入戰局。蔡宜芳的選票當中僅有7%來自投給韓宋者(徐是22%),93%來自投給蔡英文的選民(徐是78%)。在所有投給蔡英文的人當中,大約有17.2%的選民投給了蔡宜芳,可以說是成功地吸引了部份政黨傾向比較不明顯的「中間選民」支持。

相對來說,投給泛藍總統候選人的選民當中,有96.7%投給了費鴻泰。因此本區最後在綠營分裂投票的狀況下,由費鴻泰連任成功。

新北市第十二選區(汐止、金山、萬里、瑞芳、平溪、雙溪、貢寮)是另一個受到矚目的地方,主要是因為原應競選連任的是擁有全台灣知名度的時力前主席黃國昌(上次選舉,民進黨禮讓黃國昌參選並出動基層組織幫忙,跟林昶佐和洪慈庸的選區狀況類似),但黃在8月時才宣佈不競選連任並由辦公室主任賴嘉倫上陣。

直到9月,民進黨才推出年僅27歲的賴品妤,而她也克服了起初民調大幅落後的劣勢,最終成功當選。值得注意的是,時力的賴嘉倫在此也獲得了7.6%的選票,比例可謂不低。蔡英文的選民中有12.7%投給了賴嘉倫,而國民黨李永萍則是和其他多數競爭激烈的選區一樣,獲得97.2%的絕大多數泛藍支持者的票。

最後結果是賴品妤以不到3000票、1.5%的差距勝出。

總的來說,此區是民進黨和時力最直接衝突的區域之一(另一個是新竹市),四年前民進黨籍市議員沈發惠「禮讓」給在太陽花運動之後,聲望達到頂峰的時力主席黃國昌;在反同婚宗教團體發起的罷免黃國昌運動中,沈發惠也選擇相挺。但時力內部一直對於要不要跟民進黨合作無法達成共識,造成黨內的路線分裂。黃國昌在最後關頭決定棄選且推出自己的人選,更等同於直接和民進黨決裂。賴品妤臨危上陣後,時力陣營也對她多有攻擊。

最後結果顯示,時力候選人的選票差一點影響到選舉結果。未來新國會中,時力和民進黨的關係將牽動台灣政黨版圖的變化。

最後是新北市第一選區(淡水)。這區在新聞上的熱度是比較低的,部份原因可能是,現任者(民進黨呂孫綾)及來自小黨的挑戰者,本身的知名度比較低,而且也不乏爭議(選前呂去上了網紅直播節目結果表現很差,應是選舉的轉折之一)。在這裏,蔡英文的選民當中有13.3%投給時力的張衛航,甚至也有7.9%投給國民黨洪孟楷(當然,這7.9%也有可能是國民黨支持者分裂投票給蔡英文)。

呂孫綾沒有獲得足夠比例綠營支持者選票,國民黨挑戰成功。

2020年1月6日,蔡英文在台南市掃街拜票。
2020年1月6日,蔡英文在台南市掃街拜票。

為何蔡英文的選民分裂投票更嚴重?

整體而言蔡英文的選民分裂投票的比例比泛藍陣營還要高出許多。

綜上所述,整體而言蔡英文的選民分裂投票的比例比泛藍陣營還要高出許多。國民黨的政黨票及區域候選人幾乎都可以拿到絕大部份泛藍選民的票;但民進黨候選人不一定。小黨的政黨票與候選人的確在某程度上影響了兩大黨的選情。

如果我們從「不分區政黨票」來看,時代力量的票源幾乎完全來自於蔡英文,時力黨工評論者「人渣文本」曾研究:「2018高雄時力支持者有三成投韓」(後來的學術研究顯示約28%),這個現象在本次選舉中完全消失;而民眾黨的支持者中,約有1/3來自於韓宋陣營。

但是在「區域立委」中,國民黨的區域立委幾乎拿下所有韓宋支持者的票,甚至部分選區還搶下蔡英文的票;投給第三勢力參選人的大多也是投給蔡英文的。因此在地方選區中,不論是時力還是民眾黨,都沒有成功搶下泛藍的票源(新竹市是個例外)。

這種分裂投票的現象,或許可從近二十年的政黨版圖轉換來解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葉高華的分析指出,在近期的政黨支持重組當中,「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大舉從國民黨剝離出來」,民進黨僅取得其中部份的支持,還有一部份則是由小黨(尤其民眾黨和時力)拿下。如今的民進黨和20年前相比,已展現出不一樣的支持分布,尤其在都市地區大有斬獲,但鄉村地區原有的穩固支持率開始鬆動。這批新興的都市選民是政黨支持度最不明顯、也最容易轉換投票行為的一群人,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分裂投票行為比例可觀。

如今的民進黨和20年前相比,已展現出不一樣的支持分布,尤其在都市地區大有斬獲,但鄉村地區原有的穩固支持率開始鬆動。

本篇關於分裂投票的推論發現,有些選區並不是完全是輸在第三勢力的「攪局」,如數據顯示,在部分地區連國民黨的參選人也分走不少投蔡英文的票,例如上文所統計的新北一選區與台中三選區。

這說明的問題是,地方選舉的投票邏輯與總統票相當不同。區域候選人除了在地化的政見,往往也要比拚選民服務的細緻程度,還有平常經營選區、參加各種活動、經營人脈網絡的實力;而總統候選人則是要看國家政策、大政方針,以及最重要的兩岸關係和外交關係,這些都是區域立委選舉當中不見得會被納入考量的重點。因此,區域候選人具備在地基層實力的情況下,選民在總統票與立委票分裂、投下兩個對立陣營是相當常見的。

地方選舉的投票邏輯與總統票相當不同。

台灣目前的選舉制度利好兩大黨,小黨只能透過攻奪政黨票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及累積影響政治議程的籌碼。不論是從政治倫理還是制度設計上來說,責備小黨「攪局」都是一個假議題。對大黨來說,怕被「攪局」的話就得更加努力、推出更好的候選人來競爭,或者是在選前協調出整個陣營最有實力的參選人;對小黨來說,如果要長遠發展,備戰地方選舉是不可或缺的,必須要紮根選區再加上充實的政策論述,才有可能走得長遠。

(張育誠,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研究生;陳方隅,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博士候選人)

讀者評論 9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希望對數據計算方式、推導方式有進一步的解釋
    看了不是很懂

  2. 同asd的意見 本文的統計方式能進一步說明嗎?地方選舉的投票意向太複雜了 光看目前可得的data不知如何得出此篇的各種Result

  3. 小小意見:
    「民眾黨確實影響洪慈庸當選」這論斷,論據似乎並不足夠,總統投蔡,不代表沒有民眾黨候選人時,就會投民進黨。
    後邊幾個例子,都沒有提出類似論斷,但第一個例子卻出了這論斷,似乎並不coherent

  4. 可否更清楚說明跨層次分析的執行方式?
    我猜大概跟個別票站開結果及Bayesian statistics有關 但是還是不太了解

  5. 是不是5位?漏了陳柏惟(但這也是大黨禮讓的...)
    ----
    2020大選同樣有4位非大黨候選人贏得區域立委:趙正宇、林昶佐(已退出時力,無黨籍)、傅崐萁(無黨籍,但實際上以及自我認定方面都是國民黨)、蘇震清(實際上是民進黨籍,但因提名過程爭議而改以無黨籍參選)。

  6. To Yar:抱歉,新竹市那張是我們沒校到,高鈺婷的得票應是22.3%。之後請編輯更正。

  7. 表格比文字更難看懂。

  8. 好幾個圖表的顏色、比例、數字有錯喔!

  9. 新竹市立委的那張donut chart應該有問題,鄭55.3%看起來像有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