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黨和小黨之間的競合關係,一向都是民主國家政黨政治的主要觀察重點之一。在台灣,「總統投綠,區域立委投藍」這種「分裂投票」,似乎見怪不怪;然而選後,選民仍然會面臨這樣的意見分歧:大黨支持者認為小黨不以大局為重,明明選不上卻刻意瓜分票源,導致大黨候選人落選;小黨支持者認為大黨參選人自己不爭氣,選票被瓜分還怪人。
在2020台灣大選中,被民進黨支持者認為「分票」的小黨是「時代力量」(簡稱時力),與台灣民眾黨(簡稱民眾黨),甚至不少民進黨支持者在選舉後「出征」被認為是「攪局」的小黨參選人。網路上也不乏透過民進黨與時代力量(或民眾黨)在各投開票所得票率的相關系數與散佈圖,討論到底誰分到了誰的票。
但這類分析圖都僅止於總體層次上的相關性(例:蔡英文得票越高的地區、時力立委得票也越高),並不能直接推論到個人的投票行為(例:投給蔡英文的人也比較可能投給時力立委)。
希望對數據計算方式、推導方式有進一步的解釋
看了不是很懂
同asd的意見 本文的統計方式能進一步說明嗎?地方選舉的投票意向太複雜了 光看目前可得的data不知如何得出此篇的各種Result
小小意見:
「民眾黨確實影響洪慈庸當選」這論斷,論據似乎並不足夠,總統投蔡,不代表沒有民眾黨候選人時,就會投民進黨。
後邊幾個例子,都沒有提出類似論斷,但第一個例子卻出了這論斷,似乎並不coherent
可否更清楚說明跨層次分析的執行方式?
我猜大概跟個別票站開結果及Bayesian statistics有關 但是還是不太了解
是不是5位?漏了陳柏惟(但這也是大黨禮讓的...)
----
2020大選同樣有4位非大黨候選人贏得區域立委:趙正宇、林昶佐(已退出時力,無黨籍)、傅崐萁(無黨籍,但實際上以及自我認定方面都是國民黨)、蘇震清(實際上是民進黨籍,但因提名過程爭議而改以無黨籍參選)。
To Yar:抱歉,新竹市那張是我們沒校到,高鈺婷的得票應是22.3%。之後請編輯更正。
表格比文字更難看懂。
好幾個圖表的顏色、比例、數字有錯喔!
新竹市立委的那張donut chart應該有問題,鄭55.3%看起來像有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