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大陸

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有哪些看點?

中國同意終止強制技術轉讓;將向美國開放信用評級、金融資產管理等金融業務;並增購不少于2000亿美元商品。


2020年1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副總理劉鶴在白宮簽署了兩國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攝:Mark Wilson/Getty Images
2020年1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副總理劉鶴在白宮簽署了兩國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攝:Mark Wilson/Getty Images

當地時間1月15日中午,中國副總理劉鶴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簽署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這場歷時18個月、十幾輪談判、涉及千億級商品的貿易戰終於迎來停火。

這個86頁的協議涉及哪些重要內容,端傳媒為你總結了如下看點:

中國同意終止強制技術轉讓

強制技術轉讓是貿易戰期間美國對中國政府和企業的一大指控,協議第二章處理了這個問題。中美雙方同意不會強迫或施加壓力要求對方的企業或個人轉讓技術,也不得支持以獲取外國技術為目的的境外直接投資活動。

不過,雖然《人民日報》刊登的解讀文章中稱,從協議文本看,雙方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內容總體是平衡的,在技術轉讓這一章節達成的所有協議也都是權利義務對等的,但是幾乎所有的政策調整都是中國作出的讓步。

知識產權方面,中國同意加強對商業機密的保護,並調低了啟動侵犯商業秘密刑事調查的門檻 。協議還涉及藥品相關的知識產權問題,但是未提及保護生物藥免受仿製藥衝擊,後者是美國大型制藥商的主要目標。

除此之外,專利有效期延長,打擊電子商務平台上存在的盜版和假冒,打擊盜版和假冒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打擊商標惡意註冊,以及加強知識產權司法執行和程序,也是知識產權一章達成的協議。

中國向美國開放了哪些金融業務?

中國承諾了一系列措施向美國開放金融服務業,包括銀行、信用評級、電子支付、金融資產管理、保險、及證券、基金管理等。

中國人民銀行回應,其主要涉及放寬金融業准入限制(保險、證券、基金管理、期貨的持股比例和業務範圍)、在已開放領域依法受理並審批美資機構的業務資質申請(基金託管、信用評級、電子支付、金融資產管理等)、優化具體業務監管規則等三方面。

在協議中,這些開放有著更為具體的時間點:協議生效後5個月內,中國應允許美國金融機構的分行提供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服務;生效3個月內,中國應審核和批准美國已提交的尚未批准的信用服務牌照申請(Mastercard, Visa 及 American Express Co.等);在2020年4月1日前,要取消壽險、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領域的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對所有保險領域(包括保險中介)的經營範圍限制、歧視性監管流程和要求;取消外資股比限制並允許美國獨資的服務提供者進入證券、基金管理和期貨服務領域。

與此同時,美方也做出互惠承諾,主要包括:及時考慮中信集團等中國尚未批准的機構申請,給予包括銀聯在內的中國電子支付服務提供者、中國信用評級服務提供者非歧視性待遇;允許中國金融服務提供者在美收購不良資產的收購和處置。

中國央行表示,中方承諾基本都是「近年來我國根據自身需要、已經主動推出的開放措施,協議是這些措施的反映和細化」,而美方也對解決中資機構在美困境做出了承諾,體現了「雙方對等的權利和義務」。 Bloomberg 則稱此章協定為「華爾街的最大勝利」,使一直以來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銀行、保險公司及信用評級公司獲得了機會。

2020年1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副總理劉鶴在白宮簽署了兩國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2020年1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副總理劉鶴在白宮簽署了兩國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攝:Zach Gibso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雙方承諾避免競爭性貶值

中美雙方要求恪守G20中關於匯率的承諾,包括避免競爭性貶值、避免將匯率用於競爭目的,如對外匯市場進行大規模、持續、單項干預,並對雙方需公開的數據和時限作出具體規定。

雙方都需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定約束,公布每月外匯儲備、遠期頭寸數據等信息,加入IMF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調查數據庫,接受IMF對雙方匯率的評估。在雙方有未解決爭端時,IMF可以監督雙方的宏觀經濟和匯率政策、數據透明度等,並發起正式磋商和提供意見。

特朗普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的匯率政策持批評態度,去年8月,特朗普政府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認為中國用壓低人民幣匯率贏得競爭優勢,但即便在美國,這一判斷是否正確也遭到質疑。在中美協定簽署的前兩天,美國取消對中國匯率操縱國的認定,就在取消認定的此前一週,人民幣對美元急劇升值,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1月13日雙雙升破6.90關鍵點位,為去年7月31日以來首次。

但有部分專家認為此部分協定沒有較大突破。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經濟學家布拉德·塞策(Brad Setser)對《紐約時報》指出,中國主要是在承諾它已經在做的事情。

中國承諾增購不少於2000億美元商品

協議第六章主要規定中國對美擴大貿易的具體要求,沒有提及美國對中國的進口要求。根據協定,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中,中國需在2017年從美國進口金額的基礎上,增加採購不少於2000億美元的美國製成品、農產品、能源產品和服務。根據商務部數據,美國在2017年對中國出口1303.7億美元的產品(該金額不含服務)。

具體而言,中國需在2年內,多采購524億美元的能源產品、320億美元的農產品、777億美元的製造業產品和379億美元的服務。製成品中,產品包括太陽能級多晶硅、光學設備和醫療設備、飛機、芯片等高端製造業產品。在需採購的服務中,第一個出現的就是知識產權使用費,雲和相關服務也在需購買的行列中。

協議表示直到2025日曆年,中國自美採購的商品和服務會保持增長,但也表示在特定年份,市場狀況會影響採購的時點,特別是在農產品領域,為協議實施保留一定餘地。

也有報導認為,本次簽署的協議未涉及部分焦點議題,如「停止《中國製造2025》中對先進製造業的補貼」,「降低整體關税水平」,以及網絡間諜等。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中美貿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