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中的中國輿論場:官媒保守,民眾激進,「武統」聲浪下的冷感

如果拿了大陸多年好處的香港能有200萬人上街「反中」,那繼續柔性對台政策,是否會讓台灣也掀起「反中」運動?
2020年1月11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在高雄市黨部舉辦開票之夜。

1月11日,台灣大選結果出爐,蔡英文以超過800萬票當選,高出韓國瑜260萬票,創下總統直選史上新高。當晚,新華社發布快訊,以迂迴的筆法描述了這一事實:「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於晚間承認敗選,這意味著得票第一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當選連任台灣地區領導人。」

戰略上「藐視」蔡英文,是大陸官方媒體在選舉前後的一致表現。12月下旬,在各項民調都顯示蔡英文支持率大幅領先另外兩名對手的情況下,中央電視台的《海峽兩岸》仍然做了一期節目,明確表達「韓國瑜人氣碾壓民進黨」。

這種「掩耳盜鈴」的報道方式,激起了網民的普遍不滿。他們認為,媒體最好不要「粉飾太平」,應該直面台灣民心已經背離大陸的現實;中央的對台政策也需要「放棄幻想」,用更有威懾力的手段解決台灣問題。

從已經發出的聲音看,台灣和大陸主流民眾對北京的對台政策有著截然相反的認知。台灣民眾——正如張鐵志在《817萬票的意義》中所分析的——許多人投蔡英文的票,是因為北京近年對台灣和香港實施的霸道侵凌;而不少大陸民眾——則如《環球時報》微博評論區中的留言——認為北京對台政策太過友善和軟弱,應當早日武力統一。

「武統」聲浪之大,以至於一向擅長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選舉結束第二天寫了一條長微博,向年輕人解釋「不輕易選擇武統」的原因。

綜合來看,選舉前後,台灣議題在大陸輿論場引發的各方取態,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三點:1.官媒的報道與北京對台灣兩黨的態度保持高度一致,報道風格偏保守,較少煽動性;2.民間「武統積極份子」日漸增多,對中央對台政策有著明顯不滿;3.輿論場對台灣議題偏冷感,不關心、不感興趣才是主流。

2019年12月19日台北,電視正播出2020台灣總統大選電視辯論。
2019年12月19日台北,電視正播出2020台灣總統大選電視辯論。

官媒:挺韓到底

11月25日,《環球時報》報道了「王立強共諜案」。其時正是總統候選人登記後的造勢階段,該事件在香港和台灣引發了輿論關切。王立強接受澳大利亞媒體採訪,聲稱自己曾是中國情報部門的間諜,參與建立了「網軍」,成功干預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並指受命干預今年台灣總統選舉,支持韓國瑜,推翻蔡英文。

《環球時報》譏諷王立強事件是蔡英文當局一手策劃的劇本,目的是「抹紅」韓國瑜,激起台灣選民的「反中」情緒以贏得總統選舉。報道還完整刊載了韓國瑜的六點自辯,其中之一是:「若有拿大陸一塊錢,立刻退出總統大選。」

類似的攻防戰一個月後再度重演,12月31日,民進黨當局通過《反滲透法》,意在反擊來自中國在政經、資金來源、虛假資訊等方面的滲透。法案通過前後,《人民日報》連續發文,指控民進黨「其心可誅」、「淪為災難製造者」、「為綠營打擊異己提供新工具」,並反擊北京在台灣培植「中共代理人」的說法。

2020年1月11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在高雄市黨部舉辦開票之夜。
2020年1月11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在高雄市黨部舉辦開票之夜。

回看2019年3月韓國瑜率團訪問香港、澳門和深圳、廈門以來大陸官方媒體的報道,為韓國瑜「助選」的取態十分明顯。

比如,意識形態掛帥的《人民日報》對蔡英文和民進黨多加聲討:《蔡英文又借過境玩「碰瓷」》、《上台三年民進黨壞了多少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關於韓國瑜的報道不僅沒有差評,而且盛讚其對「九二共識」的承認和連結兩岸的經濟政策。

而在大陸,有另一個版本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如果拿了大陸多年好處的香港能有200萬人上街「反中」,那麼繼續推行柔性對台政策,是否會讓台灣也掀起一場如此規模「反中」的運動?

中央電視台關於台灣報道的數量和細緻程度都遠超紙媒。以《海峽兩岸》、《今日環球》、《中國輿論場指數》等節目為例,韓國瑜得到了許多中性描述的機會(《韩国瑜2020选举策略定调为「决战云嘉南」》、《韩国瑜展开「倾听之旅」拼选举》),對他的競選策略和行程都給予了曝光;而對蔡英文的報道則以負面為主(如《蔡英文否认与杨蕙如相识被网民揭穿》、《蔡英文搞乱台湾经济》),批評她台獨(去中國化)、說謊、賄選、雇用網軍操縱輿論等。

12月29日的總統電視辯論會,韓國瑜的發言經過台灣媒體求證,有大量不符合事實的內容。但他對蔡英文的「瘋狂diss(貶損)」,被眾多大小媒體轉發,上了當天的微博熱門話題。

整體來說,大陸媒體對台灣大選的報道並不密集,也沒有太具備煽動性。以民族主義立場聞名,且向來在新疆、港台等敏感議題上頗為大膽的《環球時報》,並沒有太關注此次台灣大選。少有的幾篇報道和評論,和《人民日報》保持了一致,主要針對民進黨和美國的「台獨」、「反中」言論進行輿論反擊。不過,相比於在香港反修例運動時表現出來的強烈攻擊性,《環球時報》對台灣可以說是十分溫柔。與《環球時報》同為民族主義旗手的共青團中央,在各個新媒體平台上,也幾乎沒有介入台灣大選的討論。

直到蔡英文勝選,《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發表的社評和評論,也都算是「情緒穩定」,照例批評興風作浪的民進黨和西方反華勢力,強調對「一個中國」的信心後,也呼籲大陸民眾保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但是,對於大陸公眾來說,官方的「善意」是「绥靖主義」,他們並不買賬。

2020年1月9日台北龍山寺,民進黨支持的無黨籍台北市立委候選人林昶佐舉行造勢晚會,一班香港的區議員在高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2020年1月9日台北龍山寺,民進黨支持的無黨籍台北市立委候選人林昶佐舉行造勢晚會,一班香港的區議員在高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民間「加速主義」:放棄幻想,準備鬥爭

「王立強共諜案」的報道發在《環球時報》微博上,評論區卻意外「翻車」,網民不僅沒有跟隨官媒的指引攻擊蔡英文,而且表現出了明確的主見。最多的聲音沒有關注台灣,反而質問官媒為何不報道前一天的香港區議會選舉的結果。

11月24日的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果出乎北京的意料,民主派議員取得空前的壓倒性勝利,在18區控制了17個區議會。官方媒體一反選前幾日的「興奮」,僅由新華社發布通稿,稱「18區452個選區議席全部產生」,未刊載任何選舉結果。

官媒的集體沈默引起網民不滿,他們認為應該正視香港民心已經遠離大陸的現實,以雷霆手段治理香港。在同一條微博的評論區,網民也並不買賬官媒對韓國瑜的支持,不少人引用毛澤東曾對中美關係下的著名判斷——放棄幻想,準備鬥爭——要求當局認清韓國瑜也是「台獨」(網友稱之為「暗獨」)的事實,早日「武統」台灣。

也因為這種情緒,總統選舉結果出來之前,在各個社交媒體留言的網民,大部分都以「加速主義」的理由表態支持蔡英文當選。他們認為一個「台獨」總統可以加快兩岸之間的分離,從而促使北京當局動用武力實現統一。選舉結果出來之後,他們一面嘲諷官媒不敢直面現實,一面也對這個結果表示滿意。於是,便出現了大陸自由派人士和民族主義者都為蔡英文的當選感到開心的奇異局面。

2014年台灣太陽花運動發生時,「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成為當時的重要口號,2019年因為香港反修例運動,這一口號再度在港台兩地流傳。人們用這個口號來表達對北京肆意侵凌的警惕和反抗。而在大陸,有另一個版本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如果拿了大陸多年好處的香港能有200萬人上街「反中」,那麼繼續推行柔性對台政策,是否會讓台灣也掀起一場如此規模「反中」的運動?

對北京來說,「反中」既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的一大罪狀,也是香港「暴徒」之所以為「暴徒」的原因。而「反中」一詞的頻繁使用,也擴大了「台獨」的內涵。「波特王事件」,正好可以讓人從中窺見大陸民間對「台獨」的新詮釋。

2020年1月10日,團結台灣 民主勝利」選前之夜造勢晚會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
2020年1月10日,團結台灣 民主勝利」選前之夜造勢晚會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

12月25日,台灣網紅波特王在臉書發布消息,稱因在一個上傳於YouTube的短片中稱蔡英文為「台灣總統」,被大陸合作方要求刪除視頻,雙方隨後解約。這一事件沒有被大陸官媒太過關注,卻引起網民短時間熱議,在一片對「台獨」的聲討聲之中,也出現了部分為「總統」正名的大陸網民:「即使是統派也基本是叫『總統』的。」

這樣的聲音很快遭到了反駁。第一種反駁認為可以稱「中華民國總統」,但不該稱「台灣總統」,因為後者才是台獨;第二種反駁則認為只要稱「總統」(認同中華民國)就是台獨,應該稱「台灣地區領導人」或乾脆稱為「省長」。

顯然,第二種觀點比大陸官媒更為激進,至少在兩岸政策上喊出「堅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的韓國瑜,也並沒有被官媒打為台獨份子。這第二種觀點擁有極大的市場,不過,與其說它是一種(經過思考的)觀點,不如稱之為一種關於台灣的「常識」。當年支持九二共識,任內不談統獨問題的馬英九,在今天也同樣被視作台獨份子。

這批連胡錫進都要潑冷水的「武統積極份子」,換一個角度看,正是大陸的「天然獨一代」。

基於這一「常識」,延伸出了另一種常見看法,即認為台灣人都是台獨,或至少,40歲以下的台灣人都是台獨。如果他們沒有明確地說自己是台獨,那麼就是「暗獨」或「天然獨」。

儘管前文所述一直提到大陸的主流聲音,但由於本文的觀察主要基於簡體中文互聯網,因此毋寧表述為大陸網絡用戶的主流聲音,這些用戶群體整體偏年輕(根據2018年的數據,超過80%的微博用戶年齡在30歲以內)。這批連胡錫進都要潑冷水的「武統積極份子」,換一個角度看,正是大陸的「天然獨一代」。

大陸「天然獨一代」的台灣冷感

如果說台灣的「天然獨」指的是在民主化環境成長起來、認同自身屬於台灣人而非中國人的年輕人,那麼大陸的「天然獨」同樣認識到了這一事實,只是他們認為在此事實基礎上,應該做的不是尋求分離,而是武力統一。

2020年1月9日,韓國瑜在凱道舉辦造勢晚會,韓辦宣布現場人數達一百萬。
2020年1月9日,韓國瑜在凱道舉辦造勢晚會,韓辦宣布現場人數達一百萬。

從微博指數看,「蔡英文」、「韓國瑜」兩個詞彙最近三個月的數值都不高,除了選舉結果出爐當天衝上熱門搜索榜單(微博指數超過500,000)外,其他時間都在15,000上下。作為對照,「台灣」一詞近3個月的熱度穩定保持在400,000上下(11月27日因為王立強事件暴漲到4,000,000),這意味著微博討論的大部分台灣話題,都與兩位總統候選人無關。

而「台灣」一詞同時期的微博指數,又遠低於「香港」,哪怕是鄰近1月11日大選開票,且香港反修例運動在大陸明顯降溫的情況下。

冷感並不只體現在數據上。儘管官媒對韓國瑜和蔡英文的態度有著明顯區別,並且不時會在競選政策、民調等方面將兩人進行對比,但是大陸網民幾乎沒有討論他們在兩岸論述以外的政見差別(當然這也是本屆選舉的一大特點)。不少網民把兩個候選人都指認為台獨,只是「明獨」和「暗獨」的區別。

在微博、抖音、b站等大陸主流社交媒體上,只有關於統獨議題的「效忠」言論,能間歇性地引發熱傳,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台灣大選內容,都不太受到關注。

活躍在《海峽兩岸》、《海峽新幹線》等節目中的評論員邱毅,可能是大陸觀眾最熟悉的台灣政治名嘴,他同時也在本次大選的不分區立委名單中。即便如此,他在微博上的發言也應者寥寥,近期傳播最廣的是一個喊話蔡英文表態支持統一的抖音視頻。同樣地,政治名嘴唐湘龍和黃智賢,各自傳播最廣的視頻,內容都是怒斥香港暴徒,與台灣沒有關係。

在前文所述關於台灣的「常識」的作用下,除了向北京政權直接表忠心的台灣人,其餘都很難避免「台獨」的指認,而在當下的語境中,分離是最嚴重的背德行為。大陸民眾對台灣的情感,也變得十分糾結,既有敵意(留島不留人),又有不忿(憑什麼看不起大陸人),還有蔑視(台灣主持人驚嘆大陸發展迅速的視頻廣為流傳),更多的是疏離(你不當我是同胞,我也不當你是同胞)與冷感(再也不關心你的消息)。2019年7月底,大陸暫停赴台自由行簽證,《中國日報》在微博做了一項意向調查,有一則評論回復「根本不想去」,被2.4萬人點贊。

實習記者 李瑞洋、張美悅對本文有貢獻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