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20台灣大選

專訪王甫昌:台灣大選中,還存在省籍問題嗎?

今年台灣大選的意識形態,到底是省籍問題的回歸,還是從族群認同走向國家認同的過程?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甫昌。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甫昌。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符雨欣、何欣潔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0-01-09

#王甫昌#2020台灣大選

「國民黨 VS 國瑜黨,是本省國民黨和外省國民黨的對抗」。在今年的台灣選舉期間,一直有相關的說法試圖解釋「誰是韓粉」的問題。不過,雖然韓國瑜本身是外省子弟,但若想要用省籍問題來討論2020年韓國瑜現象,顯然是一種過度簡化的說法。

這是一種簡化,因為韓國瑜的支持者並不只侷限在「外省人」,在本省族群、原住民當中,也有大量的韓國瑜支持者。但不可諱言,確實有不少韓國瑜的支持者是台灣語境中所說的「外省人」——歷史上隨著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來到台灣的,120多萬來自中國大陸山東、浙江、江蘇、福建等省份的遷移者,及他們的後代。他們可能是蔡英文上台削減軍公教福利後的利益受損者,可能是藍營內部在階級上屬於「草根」、「庶民」的人,也可能是高級知識菁英,面貌複雜,難以簡化。

台灣的「省籍」問題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專注於研究台灣族群政治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甫昌認為,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台灣省籍和大陸其他各省籍人民之間的互動關係與「省籍矛盾」始浮出檯面,後來發展成台灣社會中最重要的政治課題之一;但戶籍問題首次浮現在公共領域中,則是在1987年民進黨立委提出「放棄歧視台灣人」政策的時候,同年,台灣學者開始用「族群」概念討論「本省人」及「外省人」的互動。

到了90年代,當初49年來台的第一批「大陸各省」政治菁英逐漸凋零,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立法院勢必要容納更多本土出身的民意代表加入,「省籍矛盾」開始在國會增補選、增加本省人政治能量之後大爆發。而1994年台灣第一次省長與直轄市市長選舉,被視為過去台灣難分難解的藍綠、統獨與省籍矛盾在主流政治上「露頭」的正式序曲。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