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周兆倫、傅景華:香港人如何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

坊間經常談及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危機,但反過來說,一個社會群體共同對危機的處理,也是身份認同建立的過程。

周兆倫、傅景華:香港人如何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
舞獅團中的香港少年。

香港人對自身身份認同的討論,早於九七回歸以前已起,一直未有停歇。而此次反送中社會運動,香港人參與的集體行動(由香港人鏈到齊唱《願榮光歸香港》),喊出的口號(從「Stand With Hong Kong」到「香港人反抗」),都某種程度上強化了「香港人」意識和身分認同,也引出了許多「誰是香港人」的討論。

港人身份認同的演變

老一輩的上流階級(例如官員、學者、議員)都覺得香港人對自身族群沒有明顯的身份認同,這大概源於生於60、70年代的這輩人,普遍接受澳洲記者Richard Hughes在1968年所謂的「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Hong Kong: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的著名論斷,有感自己僅為過客,對香港自然談不上有歸屬感。

而生於70至80年代的人,則如當時劉兆佳教授所指的所謂「功利家庭主義」,這輩人傾向相信香港人絕大部份是完全政治冷感,對「香港人」這種身份不會特別重視,同時亦相信這種觀感會一直伸延到後代。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