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0月,中國公布2019年第三季度GDP增長6%,創下近30年來的最低增速。上至政權合法性、下至普通百姓的餐桌,都蒙上了一層寒意。如何觀察中國經濟的困境和未來?端傳媒諮詢多方意見,推出「數說中國經濟」系列報導,專題選取了地方債、貿易戰、製造業、消費等重要切口,通過大量數據和圖表,展示中國經濟的真實温度。這是專題的第二篇,梳理了中美貿易戰的全程及其造成的影響。第一篇聚焦了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之一——地方債,請點擊這裏閱讀。「數說中國經濟」專題完結後,還會推出「數說台灣經濟」,敬請期待。
若從2018年3月美國啟動「301調查」開始計算,中美貿易摩擦已擾攘了逾二十個月。圍繞知識產權、開放市場等主要議題,中美雙方在北京、上海和華盛頓進行了共計十三輪貿易談判,期間曾有數次「和解」曙光和「休戰」協議,卻仍有五輪關税生效,影響了數以千億計的商品和許多人的生計。
這是自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初期、時任美國總統胡佛(Herbert Hoover)對其他國家課徵45%關税以來,最大的一次貿易戰。「當年那場貿易戰和今日的區別,在於胡佛對所有國家徵收關税,而特朗普的焦點則集中在一個對手身上——也就是中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蓋里·鮑爾(Gary Clyde Hufbauer)曾公開說。
梳理端傳媒過去兩年對中美貿易戰的報導,許多學者與業內人士均不約而同地指出貿易戰的核心是「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與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之間的衝突。而過去二十年,中美融合曾是全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引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在年中接受端傳媒訪問時說,「現在,這個勢頭中止了,開始轉向相反方向。」
在轉向的過程中,許多人感受到了波折和陣痛。有中國廣東的代工廠不得不削減三分之二的設備,有進口採購公司因匯率跌宕而面臨破產,有美國的大豆農民在訂單壓力下進行艱難的投票抉擇,有中國市場上豬肉和其他糧油價格的接連飆升,有供應鏈的被迫遷移,有因中興事件、華為事件而興起的線上愛國出征……而當大多數人認為貿易戰只是中美角力、並期待特朗普早日喊停時,美國陸續發起了與加拿大、墨西哥、歐盟成員國的貿易糾紛,幾乎等同於向全世界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