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逃犯條例

林朝暉、鄭韵儀:為香港破局,中央應先鬆綁政治經濟?

試問取信於北京的本地工商界和建制派真能置身事外嗎?

2019年9月15日,下午3點左右銅鑼灣,「國際民主日」遊行現場。

2019年9月15日,下午3點左右銅鑼灣,「國際民主日」遊行現場。攝:陳焯煇 / 端傳媒

刊登於 2019-10-30

#逃犯條例#香港#評論

回歸廿年有餘,香港深陷於一個惡性循環:特區政府依賴建制與工商界組成的管治聯盟,這管治聯盟輕易向中央伸手討要惠港政策,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缺少改革誘因,自然安於現狀;而特區政府多年來由公務員把持,缺少政治及戰略眼光、因循守舊得過且過,貽誤不少改革良機。香港政經發展多年來停滯不前,產業單一和社會不公的情況毫無改進,大眾日積月累的怨氣在政治改革和普選問題上集中爆發。奈何能夠左右輿論的資本只欲保留政治特權、延續經濟利益,蓄意引導錯誤方向、拖慢改革進程,由是今日香港陷入困局、危機頻現。

房價高企、生意難做,推波助瀾的利益集團昭然若揭;能在提名委員或功能組別中對特區決策有重要影響的,坐穩位置的工商界無可推卻; 雖然工商界及建制派坐擁政治特權;但香港的社會民怨爆發,都總會被北京當局歸咎外國勢力策動、混淆「本土」與「港獨」,甚至推塘教育問題來模糊社會不安實況,致使對港部門信息混亂、錯判局勢,試問取信於北京的本地工商界和建制派真能置身事外嗎?

當前局面總有終結之時,關鍵真不是當下如何盡快「制暴」,而是應當要準確理解當前局面不只是由用肢體抗爭的青年造成,而是有著上百萬的跨階層的香港市民默許和容忍的;一批已經不再寄望政府諮詢制度、議會及政黨、及遊行靜坐可以帶來改變希望的香港市民,他們不一定支持暴力,但明顯都盼望改革來臨。如果對港部門誤判以為「時間站在我們一方」,妄求拖字訣換來「治安」,則絕非根治香港管治問題的長治久安之計。此時此刻,我們正站在歷史的分岔口上,要破的不僅是當下危機,更應是沉疴已久的政經結構。

2019年10月20日,旺角一間優品360被焚燒。
2019年10月20日,旺角一間優品360被焚燒。攝:林振東/端傳媒

工商染指政治決策?

是次修例風波中,往日慣例「保皇」的工商界卻支吾以對、左閃右避;即使表態,也模棱兩可、雨露均霑。在筆者看來,不能指其變心,只是顯露了資本家的本質。逐利是資本的本性——政治取態的兩面討好正是「不忘初心」、趨利避害的表現。無獨有偶,回歸以來但凡觸及工商界根本利益的政策不是無疾而終,便是難以落實到位。董建華的「八萬五」、梁振英的「港人港地」乃至現屆的「明日大嶼」無不觸瞧;唯大興十大基建、取消遺產稅、停止賣地的曾蔭權在任內安然無恙。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