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反修例運動以來,香港的「教育」常常成為港府及中央的批評對象,大中小學生關注甚至參與社會運動,也成為一些家長擔心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段崇智與學生的幾次對話及其後發表的校長信,在本港固然受到歡迎,但也引來了內地官媒《人民日報》的抨擊,校園、校長、學生——為人師表者及學習者,總是要經受關於「政治化」的質問和考驗。
「政治」的本質、「教育」的本質究竟為何——這些問題或許要多回到幾本書中去找尋答案,但是當我們把目光從理念轉回到實際的教育過程、校園生活中時,則能更細緻地發現其中的張力。學校真的沒有做夠嗎?學生沒有顧及學校嗎?學生沒有自己的思考嗎?老師及校長沒有秉持中立嗎?如此多的疑問,被淹沒在一句「教育有問題」的籠統指責下,實在可惜。本文是香港傳播學者朱順慈基於雨傘運動之後做的研究改寫而成,回應今日,仍有餘音。
本文為「SHKS」(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獨家為《端傳媒》供稿。SHKS成立於2017年,是由全球21個國家、250多位學者組成的多學科、多院校合作的獨立研究組織,協會關注香港本地、香港與中國及亞洲的關係,涉足領域包括政治、歷史、社會及文化研究等,主要目標是促成本地與國際、學者與學子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並鼓勵概念、理論及研究方法上的創新。從2019年2月起,SHKS將每月在《端傳媒》上刊出新近的研究成果,敬請關注。
九月開學以來,參與反修例運動的學生有增無減。截至10月8日,香港警方累計拘捕2300多人,其中750人未滿18歲。禁蒙面法實施後首個周末,被捕百餘人,六成在學。如何理解現況?不少人以一句「教育出了問題」解說,至於具體哪裡出問題,就各有各的說法。首任特首董建華當年力推教改,二十年後直認通識教育失敗;前教育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認為錯不在通識,反而社交媒體影響更大;現任教育局長楊潤雄說,家長和社會的角色同樣重要,未來會加強家長教育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