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逃犯條例

政治危機之下,大灣區何去何從?五問粵港澳大灣區計畫

修例風波引起的政治債務,已拖累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大灣區國家戰略發展項目。

2019年10月1日,天星小輪即將抵達中環碼頭。

2019年10月1日,天星小輪即將抵達中環碼頭。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彭嘉林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10-14

#香港政治

編按:反修例運動爆發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原是林鄭月娥政府主力推動的政策。當香港保安局在2月初提出修訂《逃犯條例》時,林鄭月娥正與廣東省和澳門政府籌備《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公布大灣區對香港的重要性。然而,修例爭議迅速冒起,釀成史無前例的管治危機,過去數月,香港政府工作幾乎停頓,亦少有提及大灣區規劃。當下修例風波仍未平息,政府將於10月16日公布《施政報告》,預期仍會提出大灣區相關政策。到底大灣區規劃所為何事?修例風波風波如何影響大灣區的發展?去了大灣區發展的香港青年又有哪些故事?端傳媒策劃大灣區專題,探討大灣區對香港的影響以及香港青年北上創業的故事,在風雨飄搖的格局下,一窺香港問題背後的國家規劃,國家規劃之下的個人選擇。

兩年前的7月1日,林鄭月娥剛就任香港特首,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簽訂《大灣區框架協議》,標誌著發展大灣區成為林鄭政府的重點政治任務。兩年過後,修例風波引起的政治債務已拖累大灣區這一國家大計。然而,大灣區始終是官方所稱的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發展項目,中港政府仍將繼續推動大灣區的規劃。根據路透社9月3日流出的閉門錄音,林鄭月娥跟城中商界菁英表示,「等到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國家會援助,可能會有一些積極的措施,特別是在大灣區。所以我們的大灣區工作實際上並無停止。」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國家主導的地理空間概念,目標將涵蓋接近7000萬人口、生產總值達1.51萬億美元(生產總值加起來排名所有國家的第13位)的珠三角九市和港澳特區視作一體。面對包山包海的大灣區規劃,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究竟最初,中央為何推出大灣區規劃,香港被安排了怎樣的角色?這和過往的中港規劃有何不同,又怎樣開啟了「小組治港」的模式?當下的政治形勢和中美關係如何影響大灣區規劃,將產生什麼困難?端傳媒為大家梳理政策文件、官方發言和各個研究報告,考察大灣區與香港的關係,嘗試回答五個關鍵的問題。

大灣區建基於怎樣的中港規劃之上?他跟以往的中港規劃有何不同,又怎樣開啟了「小組治港」的模式?

中港經濟自八十年代始加速融合, 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沒有專門的國家規劃文件推動。中國的國家規劃包括「五年規劃」、「專項規劃」以及跨省市「區域規劃」,但香港在主權移交初期於中國保持距離,並沒納入任何一項。直到2006年,傳統左派出身的港區全國人大曾德成向全國人大提案香港納入五年規劃,香港才在「十一五規劃」首次出現概括性表述。根據時任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徐林的說法,曾德成的建議令很多中國規劃官員驚訝,因為根據《基本法》和一國兩制原則,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理應由香港政府決定,故此香港從未納入國家規劃的專章之中(顧汝德,2019)。

2018年10月24日,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和廣東珠海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2018年10月24日,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和廣東珠海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攝:林振東/端傳媒

這個舉動開啟香港納入國家規劃的先河。2008年,曾蔭權政府與發改委建立直接工作關係,令香港首先在2009年「後金融海嘯時期」納入國務院批准的區域規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其後亦積極推進香港配合擬訂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工作,成功爭取中國的「十二五規劃(2011-2015)」將有關香港的內容單獨成章,並在此後的「十三五」(2016-2020)規劃延續。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