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第76屆威尼斯影展探討:「小丑」奪獅,影展的功能被消解了嗎?

有人說《小丑》勝出是流行文化的勝利,也有人說它進入主競賽單元本身就是錯誤,這些都與威尼斯影展本身的境地無法分割。

今年的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獅獎頒給了《小丑》,進一步引發了大家的爭論。

今年的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獅獎頒給了《小丑》,進一步引發了大家的爭論。 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凌翔宇 發自美國

刊登於 2019-09-15

#電影#評論

2019年9月7日,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閉幕,主競賽的各大獎項都各歸其主,而其中最為轟動的莫過於最佳影片金獅獎頒給了華納與DC合作的 Joker(暫譯《小丑》)。這顯然是歷史性的時刻,漫畫改編(下文簡稱漫改)超級英雄電影在前幾年還難免被嚴肅評論不屑一顧,如今卻首次登頂了歐洲三大電影節。消息一出自然在全世界範圍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認為這是漫改類型和流行文化的勝利,也有影評人指出威尼斯當時把《小丑》選進主競賽就是一種錯誤⋯⋯要理解《小丑》奪獅引發的爭論,必須從威尼斯電影節本身說開去。

電影節的威尼斯:夾縫中求繁榮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與柏林電影節和康城(中文譯名也有戛納/坎城)電影節並成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他們也是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著名同時也最有影響的三大電影節。其中,威尼斯電影節的歷史最為悠久,創辦於1932年,傳統意義上的旗號是更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而康城則更加側重於電影市場,商業性更強;柏林電影節則更加關注電影的政治性與社會性,三大電影節各具特色各司其職,分別在每年的二月(柏林)、五月(康城)和八月(威尼斯)舉辦,主競賽頒出來的獎項也是大家所耳熟能詳的金熊獎、金棕櫚和金獅獎。

但是,原先確定的藝術電影節格局在幾十年後顯然發生了新的變化,與康城的「雅俗共賞」和柏林的「政治優先」相比,威尼斯起初的定位現在看來是有些尷尬——若是朝著晦澀小眾的路線一條路到底,可能威尼斯只能成為一個更豪華版的盧卡諾影展(或譯:洛迦諾電影節),放在歐洲三大的名號下有點沒底氣;若是追求思想性、政治性和社會性,首先肯定很難和已經非常「熟練」的柏林競爭,其次後者的關注度和知名度在近幾年也一直在走下坡路,本身也在謀求新的變革;而「晚輩」康城卻一路斬荊劈棘登上了藝術電影節的最高峰,成為了無數電影人除去奧斯卡外的「終極目標」,拾人牙慧絕非威尼斯心中所願。向康城學習謀求更多電影節商業性方面的成功,成了威尼斯目前看來最合適的道路。

Sara Sampaio在2019年8月31日意大利威尼斯第76威尼斯電影節期間走紅地毯。
Sara Sampaio在2019年8月31日意大利威尼斯第76威尼斯電影節期間走紅地毯。 攝:Alessandra Benedetti/Corbis via Getty Images

除去歐洲另外兩大齊名電影節的同儕壓力外,威尼斯同樣還面臨著「外患」,那就是時間非常接近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雖然多倫多電影節是一個非競賽型、注重市場的展映類電影節,但由於前者的地位越發尷尬,而後者是北美頒獎季的前哨站,北美擁有的強勢話語權慢慢在改變原有格局,多倫多電影節開始更受關注和重視。而時間上兩個電影節也有一定碰撞,往往在威尼斯電影節進行到後半程時,多倫多電影節就開幕了,這也導致很多影人和媒體等不及電影節結束就離開了威尼斯。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