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3 日香港國際機場反修例示威從下午三點半到午夜的事態變化,其對於運動中的和理非、運動的泛支持者和理解者、運動的不關心者、運動的反對厭惡和抹黑者,其衝擊不亞於7月1日在現場直播中看著立法會玻璃被打破、被闖入和涂污。許多關心、理解、支持運動的人或許都會自問,這是在做什麼?還能怎麼解釋?而更重要的是,這會成為運動的轉捩點和政府的逆轉勝嗎?而對於不關心、反對、厭惡和抹黑者,其情之洶湧激憤,不在話下。
畢竟,衝擊立法會,可以用「玻璃與人命」的對比來化解社會一部分的對抗爭暴力的禁忌,但機場發生的系列事件:阻止旅客上機、包圍懷疑內地公安人士至其昏倒卻無法及時獲得急救、與警方發生不必要(是,筆者認為是不必要的)衝突、綁起懷疑假扮記者(結果的確是內地黨媒《環球時報》的駐港記者),已經不是針對「死物」,也失去有助其合理性的「合乎比例」原則。

事件對運動可以想見的即時影響是:有關於 8.11 警察濫用暴力的討論,關注度將會被攤薄;本地社會中的泛支持和理解力量會弱化,即便其中掙扎無法走向反對運動的,亦可能會更趨沉默,難以高調支持運動;定於 8 月 16 日在中環遮打花園舉行的「我要攬炒」團隊暨大專學界爭取國際關注和支持的集會,將要面對嚴峻的公關和實效挑戰;運動內部針對「是否割席、是否鬼」的爭論,就算能夠得到控制,亦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內訌和分化;而內地的媒體會以,比潑漆國徽、拋國旗下海、塑造舉槍劉 sir 英雄、污衊女孩右眼是被示威者打掉等等案例,更用力和更實牙實齒地攻擊示威者、整場運動、乃至香港和香港人,而且這次他們完全不需要出動假新聞的手段,只需要把直播片段稍加安排,已經可以達至效果;而認定反修例運動實質是反華、歧視內地人的暴徒行為的內地和香港民眾(當然內地比較多),將會有更多自發的行動——不要以為都是組織安排的,當「民情」栽種得足夠,很多東西都是自動波。
兇局已成,下子之前,至少應該先搞清楚兩個問題。一個是局是怎麼擺出來的,二是為什麼運動革新了無數人的認知和想象,卻未能走出這一局?
兇局已成,下子之前,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先搞清楚兩個問題,一個是局是怎麼擺出來的——這裡的意思不完全是有人設局,因為所有人都在局中,更大程度上是一個共謀共業的局面;二是為什麼運動兩個月有餘,革新了無數人們對抗爭的認知和想象,卻未能走出這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