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曾經監督政府的報紙,現在幫政府做微信號運營

市場和審查的雙重壓力下,一些報社向政府推出新聞服務,比如政務賬號代運營、發宣傳稿,甚至把編輯直接派到政府辦公室辦公。

近幾年,傳統媒體在互聯網和政府審查的雙重擠壓下日趨衰落,為了「求生」,它們轉而承包了政府的政務宣傳需求。

近幾年,傳統媒體在互聯網和政府審查的雙重擠壓下日趨衰落,為了「求生」,它們轉而承包了政府的政務宣傳需求。攝:Wei Liang/CNS Photo/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于文樂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07-30

#政務新媒體#媒體產業#中國大陸

「我感覺我快要失業了。」5月25日以來,焦慮瀰漫在張玲任職的廣東某報社。

當天下發的一份政府通知要求:「對不符合上級規定的政務新媒體立即啟動關停程序」。政務新媒體,指中國大陸各級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在微博、微信、抖音、頭條等第三方平台上開設的賬號(亦包括其自行開發的移動客戶端等),用於發布各機關權威資訊、政策及領導動態等。不少政務新媒體會依據所在平台的屬性,採取「人設化」的運營策略,即賦予賬號鮮明的個性,並善用各類網絡語言,拉近與網民距離。

這其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便是「@共青團中央」微博、微信賬號——自稱「團團」,「敢於在公開場合表達愛國情感」。2013年成立後,「團團」在曝光「台獨」、「港獨」藝人、揭批「精日」分子、反對侮辱革命英烈等事件中頻頻發聲,並吸引、製造了大批被稱為「小粉紅」的網絡愛國青年。他們常與批評中國現狀的自由派公知發生激烈爭論,還會翻牆到Facebook等平台聲討「台獨」、「港獨」和一切「反華力量」。能在輿論場上凝聚如此強大的民族主義聲量,「團團」微博號功不可沒。截止發稿,@共青團中央在微博上已積累了970多萬粉絲。

據《人民日報》報導,截止2018年底,全國各級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開設的政務新媒體已達17.87萬個。它們中的多數將會在這次整頓中關停。依照通知:區級政府在同一平台只開設一個政務新媒體賬號,其下轄部門及街道原則上不再單獨開設。

在這波關停潮中遭受衝擊的,亦包括各類傳統媒體。近幾年,傳統媒體在互聯網和政府審查的雙重擠壓下日趨衰落,為了「求生」,它們轉而承包了政府的政務宣傳需求,並形成了一整套多元化產品。比如,張玲的工作就是運營多個區級及街道政務微信公眾號。如今,作為顧客的政府開始削減消費,這令張玲和很多同事陷入了無事可做的尷尬。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