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中國開啟強制垃圾分類時代:上海模式能否複製台北經驗?

在面對「你是什麼垃圾」的靈魂拷問前,上海還需回答一個問題:公民社會遠未建成,自上而下的運動式路線能不能走得通。

2019年7月4日,上海穿著藍色工作服的人員在街上處理垃圾。

2019年7月4日,上海穿著藍色工作服的人員在街上處理垃圾。圖:IC photo

特約撰稿人、端傳媒記者 孫賢亮 柳石 陳莉雅 發自 上海、台北

刊登於 2019-07-10

#垃圾分類#垃圾焚燒

編者按:中國是全球產生垃圾最多的國家,年生活垃圾總量超4億噸,卻一直未能建立高效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7月1日,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個實行「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到2020年底,包括北京在內的46個重點城市也將陸續進入垃圾分類時代。

相比台灣,建立在公民社會基礎上的垃圾分類,自上而下、運動式的「上海模式」是否走得通?一邊鼓勵垃圾分類,一邊大力興建垃圾焚燒廠,透露出怎樣的執政邏輯和利益分配?在這場垃圾分類運動中,民眾還可以爭取哪些權利?端傳媒將在今、明兩天,通過上述三個角度探討上海垃圾分類及其帶來的思考。這是系列第一篇。第二篇關注了廣泛分佈在大陸的垃圾焚燒廠,請點這裏閱讀。

一場末端倒逼前端的垃圾分類運動

7月1日傍晚,趿著人字拖、左右手各拎一包垃圾的張亮(化名)走到小區門口,突然被一群小學生包圍了。他們是上海楊浦區一所小學的二年級學生,身穿寫有「上海志願者」字樣的綠色馬甲,聚攏在垃圾桶前,一邊喊著「我幫你扔垃圾!」,一邊撲向每一位手提垃圾袋的路人。站在一旁用手機拍下這一幕的家長們說,孩子們下午到居委會參加了培訓,晚上來幫助居民分類垃圾。

這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的第一天。整座城市像一根繃緊的弦,從官員到媒體,從NGO到學校,無數雙眼睛對準了垃圾桶。

「混戰」中,張亮沒看清誰「劫」走了他的垃圾袋,便衝著孩子們喊:「紙袋子裝的是可回收垃圾!洗乾淨了!」根據條例,垃圾被分為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四類,由居民定時定點丟棄。一個戴眼鏡的寸頭小男孩回頭看了他一眼,稍作遲疑,還是將紙袋扔進了乾垃圾桶,旋即開始「狩獵」下一個目標。

7點,孩子們舉起預先準備好的橫幅,拍下集體照後離開了。隨後幾天,張亮再也沒有遇上孩子們的熱情幫助,倒是志願者蔡叔一直在——分類推廣初期,為了指導、監督民眾,上海在各個投放點安排了志願者。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