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收視率和「政治立場」破壞台灣電視新聞台公信力,NCC該不該管?

當媒體公信力受到質疑,政府的立場是什麼?該不該管?該怎麼管?近年來的台灣,正在艱難地回答這些問題。

2019年6月23日,大批民眾參加「拒絕紅色媒體、守護台灣民主」大遊行。

2019年6月23日,大批民眾參加「拒絕紅色媒體、守護台灣民主」大遊行。攝:Hsu Tsun Hsu/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 龔雋幃、李志德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9-06-26

#NCC#韓國瑜#台灣

「針對特定人物過多報導,經調查比例超過30%,發函要求限期改善。」
「『市長合體,鳳凰雲展翅』,開罰40萬。」
「「駐星大使盯場回報韓國瑜行動,開罰60萬。」
「『文旦丟在水庫超過200萬噸』,違反查證原則,開罰100萬。」
「4項限期改正措施,未能在1個月內履行,開罰50萬。」
……

每隔一段時間,或者更精確地說,每到選舉前後,特定電視新聞持什麼政治立場、怎麼做新聞、哪家媒體「打誰捧誰」都會成為公眾話題。連帶成為話題的,還有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NCC)的職責。當媒體不再專注於報導問題,而被認為媒體本身才是「問題」焦點時,肩負傳播內容監理法定職責的NCC,也就理所當然地被當成是解決一切媒體問題的鎖鑰。

特別在去年年底六都市長選舉後,行政院長蘇貞昌甚至直接點名NCC毫無作為,「誰都管它不到,但它也什麼都不管。」蘇貞昌將「假訊息」、「假新聞」問題不斷延燒,歸咎NCC,之後就傳出時任主委的詹婷怡請辭下台。

然而要NCC監管電視、廣播媒體的內容,更像是在高空走鋼索,一頭是新聞自由和媒體自律;另一頭是市場秩序和新聞品質。管什麼?怎麼管?抽象理論就爭辯不完,實務上更是加倍複雜。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