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英國第四台交出的不合格功課:六四成了《Chimerica》的Hashtag?

消費坦克人圖像,說中國與西方的社會「無甚分別」;劇中那些中國政治元素,都似乎在堆砌一種「離地」的中國關注⋯⋯

《Chimerica》劇照,圖為主角 Lee Berger年輕時在天安門廣場拍攝八九民運。

《Chimerica》劇照,圖為主角 Lee Berger年輕時在天安門廣場拍攝八九民運。網上圖片

特約作者 蘇花 發自倫敦

刊登於 2019-06-02

#六四30年

政治劇從來難寫,要對比歷史大事作今昔對照更是難上加難。在一場流血抗爭和一場扼殺民主於無形的選舉中,要呈現個人與時代的掙扎,不在於畫面與符號繁雜拼湊,而在能否捕捉一剎那的沉痛政治覺醒。很遺憾,英國電視台 Channel 4 由四月頭起播出的一連四集《Chimerica》所交出的功課,並不合格。

這是改編自 Lucy Kirkwood 同名得獎舞台劇《Chimerica》的電視劇,時代背景設於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主線為年輕時在89北京民運時意外攝得著名「坦克人」相片的攝影記者Lee Berger(虛構人物),在一次採訪敘利亞戰地時他合成一幀照片,在差點被提名普立茲獎之時,被網媒揭發造假。身敗名裂的他,不單連累其知名報社(以《華盛頓郵報》為藍本)正中特朗普以假新聞污名化專業媒體的抹黑套路,更令報社全員被禁足採訪特朗普的競舉活動。Berger 失信失業之下,回想起與中國友人張琳(音譯)在北京小聚之時,聽說「坦克人」可能尚在人世,決定尋找三十年前鏡頭下的抗爭主角,意圖翻身。故事以中美兩個男主角為交錯的故事線,平行敘述「坦克人」如何在三十年後在中美兩個急轉直下的政治環境中,一再改變他們的命運。

歷史是怎樣被輾平的

天黑了,有些人性光輝亮起來;天光了,一個國家卻倏然黑下去。

劇中引用很多六四當年的新聞片,亦有限度重構天安門廣場的絕食場景,但幾個角度處理得極不當。本身是BBC出品的《Chimerica》,劇中扮演傳媒良知的資深女記者 Mel,造型來自當年曾在現場採訪清場、被子彈擦傷的BBC女記者 Kate Adie。2018年Kate Adie在其回顧式紀錄片《I was there: Kate Adie on Tiananmen Square》中,重看當年自己的報道仍相當悲働,她說「理直氣壯地說『對,我就在那裡』很重要,因為我們真的身在那頁歷史之中」。她回憶為了報導更深廣的複雜真相,一直待在最前線;身在長安大街,她和攝影師拍到荷槍實彈的解放軍近在眼前,第一波開火時,單車上載著淌血的北京民眾走過,對她高呼「Tell the world!」,她緊抱採訪錄影帶奔往酒店,第二波清場開始,路人中彈倒在她身前,仆到的她也被流彈擦傷,三十年後回想當時,她仍眼眶帶淚說「我深感我必須如實報導,這比任何一個採訪更令我覺得我必須如實告訴全世界」。

但《Chimerica》描寫曾經經歷清場的兩位男主角,完全沒有與Kate Adie同等的哀傷、悲忿與使命感。清場前後對他們的人生有所改變,四集下來差不多四小時的故事,在這政治人生分水嶺的歷史轉角,卻一片空白。三十年前身的年輕Berger,合該如當年廣場上的學生年紀一樣。那些躁動,那些超越語言的激盪,當年曾有外國記者提早撤退時說「I will not die for your country」,那麼Berger本人又怎麼想?是什麼驅使他往後成為戰地記者?又是什麼令他在經歷眾多生死場之後,仍會用合成照片造假呢?完全沒有交代。劇中Mel曾對走火入魔的Berger當頭棒喝:「你以為是你發現『坦克人』嗎?你不過剛好遠遠地按下快門而已!」很遺憾,主角與劇情並沒有乘勢反思,此劇亦不過剛好遠遠地剪一角歷史鏡頭,並沒有深挖擋在坦克車隊前,民眾本死對抗的是甚麼。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最血腥的政治黑歷史,黨、國、人民拉扯出多少無可奈何的巧合與悲愴,天黑了,有些人性光輝亮起來;天光了,一個國家卻倏然黑下去。導演沒有充份透過捕捉光影的攝記去捕捉人性,憾甚。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