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六四·三十年六四週年

英劇《Chimerica》追尋坦克人:討論六四?抑或一場美麗的誤會?

編劇柯克伍德直指中國是如何買起美國甚至全世界,不知道有沒有觀眾因此如夢初醒⋯⋯

《Chimerica》舞台劇劇照,於2013年5月20日在倫敦 Almeida Theatre首演。

《Chimerica》舞台劇劇照,於2013年5月20日在倫敦 Almeida Theatre首演。網上圖片

特約作者 甄拔濤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06-01

#六四30年

我仍然記得,當我在倫敦的超市,看到英國《衛報》將那場在2014年9月發生於香港的波闌壯闊的民主運動命名為「雨傘革命」時,我是何等激動。如果沒有名字,沒有影像,世人是無法談起我們的運動。而「雨傘革命」,又是多麼符合香港、不落俗套。晚上,跟一位定居倫敦的香港人談起,他說,是的,西方媒體很聰明,透過命名及識別運動中的突出人物,攫取大眾的關注。所以,歷經三十年,每當念及六四或天安門民主運動,西方社會仍然會記得那個手提兩個購物袋、擋在坦克面前的男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近,英國電視台 Channel 4 便改編了劇場作品《Chimerica》(或可以譯作《中美共同體》)。此劇於2013年5月20日在倫敦 Almeida Theatre首演,由英國編劇露西.柯克伍德 (Lucy Kirkwood)撰寫劇本。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兩位華人演員均為香港移民的後裔。Benedict Wong 飾演 Zhang Lin,他常常參與電影如《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及《奇異博士》等。 David K.S. Tse飾演 Zhang Wei及 Wang Pengsi,亦曾參與《東京裁判》(Tokyo Trial)等電影。數年前我已讀過這個劇本,執筆前亦再重讀一次。我稍為看了一下電視改編,發現相當跟從原著(電視劇也是由柯克伍德改編),那麼,本文就以劇場版本為據寫成。

劇名《中美共同體》也表示了此劇並非代言八九民運,而是意欲昭示中美兩國千絲萬縷的關係。柯克伍德直指中國是如何買起美國(甚至全世界),不知道有沒有觀眾因此如夢初醒。

西方編劇要講中國故事?

故事以一個年輕的美國攝影師 Joe 為主角。1989年六四的時候他19歲,意外地拍攝到坦克人。二十年後,他因採訪而重訪北京,跟生活在中國的朋友 Zhang Lin 閑聊過後,勾起了他尋找坦克人是否在生的慾望。後來Joe 得到消息坦克人身在美國,而他同時也厭倦了報導總統選舉的工作,反而全情投入去尋找坦克人的下落⋯⋯

西方編劇講一個中國/他者的故事,本身已引起觀眾的疑慮。在此,我想起德國編劇羅蘭.希姆芬尼(Roland Schimmelpfennig)的劇作《金龍》。此劇是關於在德國生活的黑工。希姆芬尼的聰明之處是,首先承認我不可能成為他者(黑工),代他者說話,於是安排年輕演員飾演老人,老人演年輕人,男扮女,女扮男,適度地拉開距離,提醒觀眾編劇不是要代入他者。柯克伍德也很聰明,明知道無論多努力做研究、資料搜集,她也不可能正面處理天安門民主運動,因此,她借一個美國攝記的眼睛及心路歷程說故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