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四):「傘落社區」,民主的後方還是前線?

如果「社區工作」無法配合選舉工程或進入主流政治,是否還有意義?進一步說,「社區工作」與民主運動的關係如何?衡量「社區工作」價值的標準是什麼⋯⋯傘後若要重新思考基層如何發軔民主的力量,便需要回答這些問題。

文己翎。

文己翎。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文己翎、馬天池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05-21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馬天池

【編者按】2019年是香港雨傘運動5週年,香港本地文化研究學者許寶強發起一場持續9個月的「傘運關鍵詞計劃」,希望用「關鍵詞」的方式書寫這段社會史,並將邀請關注傘運的學者、律師、社運人士與公眾人士一起讀書與討論。端傳媒紀錄每月一場的講座關鍵詞、發言人的思考及與公眾的對談內容。我們邀請諸位讀者一起,紀念和反思。本次是第4期,講座筆記共持續9個月,敬請關注。

在雨傘運動後,不少人都認為需要「回到社區」,以深耕的方式延續民主運動。「傘落社區」產生於這個背景。

在香港,當我們提起「社區工作」,常常讓人想起的是建制派的「蛇齋餅糉」——這是一種透過在地區上發放各種小恩小惠來換取選票的方式,在香港的社區工作中「經年不衰」。「傘落社區」會帶來新的「社區工作」方式嗎?「傘後組織」是否有與傳統政黨不一樣的政治追求?

如果「社區工作」無法配合選舉工程或進入主流政治,是否還有意義?進一步說,「社區工作」與民主運動的關係如何?衡量「社區工作」價值的標準是什麼?當人們興致勃勃地在社區里推動「民主價值」時,追求的是誰的民主?怎樣的民主?是否會因為社區工作無法達到某種政治目標而失落?傘後若要重新思考基層如何發軔民主的力量,便需要回答這些問題。

傘運關鍵詞第四次講座,由台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的博士候選人文己翎主講。她介紹了「維修香港」這個在「傘落社區」中頗有代表性的組織,并以此切入,回顧了香港民主運動和社區工作之間,如何發展出既互相依存,又矛盾叢生的關係。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