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汶川地震11年後,地震預警技術為何仍未普及?

「當時如果有預警系統,就能為北川、青川等地搶到幾十秒的逃生時間。」11年後,民間機構跑在了政府前面,卻陷入了「誰有權發布預警信息」的爭執。

官方數據顯示,地震死亡人數佔中國全部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2%。圖為2008年川震遺址漩口中學門前,其中放置兩塊巨石,分別寫上地震發生的日期及用時鐘顯示發生的時間。

官方數據顯示,地震死亡人數佔中國全部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2%。圖為2008年川震遺址漩口中學門前,其中放置兩塊巨石,分別寫上地震發生的日期及用時鐘顯示發生的時間。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張光輝 發自成都

刊登於 2019-05-12

#汶川地震#地震預警

汶川地震11年後,對於和地震為鄰的許多四川人來說,早在2007年就被日本普及應用的地震預警技術,依是一個新鮮事物。

2019年5月2日15時57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4.5級地震。一張電視畫面中出現地震預警信息的照片,火速成為中國地震局國家地震台網中心速報微博下的熱門留言。

這是一張讓中國地震局頗有些尷尬的照片。照片中,距離震中100公里外的德陽市所收到的「震感輕微」的預警信息,並非來自中國地震局,而是由民間機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下稱「高新減災所」)發出。

發展地震預警技術,是中國在汶川地震後反思其「防震減災」能力的重要一環。地震是中國的「眾災之首」。官方數據顯示,地震死亡人數佔中國全部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2%。中國大陸國土面積58%以上、將近55%的人口處於地震烈度7度以上地震高風險區,震災風險遠高於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