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書房:探索台海兩岸軍事對峙的十本書

兩架解放軍戰鬥機3月31日飛越「台海中線」,國軍派出兩批共6架戰機上前驅離,對峙十分鐘。這起事件,連同此前一而...
兩岸軍力的對比、過去七十年的歷史、美中台三邊外交關係的角力⋯⋯在台海的戰爭與和平這個主題裡,端傳媒向讀者介紹十二本必讀作品。
讀書時間 台灣 大陸 台海關係

兩架解放軍戰鬥機3月31日飛越「台海中線」,國軍派出兩批共6架戰機上前驅離,對峙十分鐘。這起事件,連同此前一而再、再而三的解放軍軍機繞台,把蔡英文上任以來的兩岸緊張關係再向上推高了一階。兩岸軍事對峙,甚或爆發衝突可能性,再一次成為公眾熱議話題。

事實上從1949年兩岸分裂分治以來,台海軍事對峙始終存在,差別只是有時在檯面下較勁,有時則更表面化。美國,則一直是兩岸軍事對抗的另一個決定性因素。怎麼看待兩岸軍力的對比、理解過去七十年的歷史,以及洞悉美中台三邊外交關係的競合或角力......在台海的戰爭與和平這個主題裡,端傳媒向讀者介紹十本必讀作品。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一、《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 《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 》 )
作者: 林孝庭
譯者: 黃中憲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29

「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國民黨政府敗走台灣,遷都台北,從此開始兩岸分裂分治的年代......」。

在歷史書裡,這過程似乎顯得理所當然。然而在歷史學者林孝庭通過對美、台歷史檔案 —— 包括蔣中正總統文物、中國國民黨黨史資料、蔣介石私人日記、宋子文專檔與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等相關文件的研究後發現,「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個現況形成過程中其實有許多偶然因素。在二戰結束之初,包括要不要在台灣成立過渡軍政府、該不該將台灣交聯合國託管......都曾經是政策選項,任何一項決策,都是影響歷史往哪裡去的關鍵。

在韓戰爆發前,對於要不要與「新中國」發展關係,美國政府也有不同主張;甚或許多不願意見到國民黨政府徹底垮台的美國人士,以個人身分展開具體行動,例如美國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Charles M. Cooke)為首的「特種技術顧問團」,就是蔣中正重要的「民間軍事顧問團」。

一直到日後韓戰爆發,冷戰開啟,兩岸關係才確定為今天這樣的面貌,但在此之前,東亞形勢其實很有多可能性,「中華民國在台灣」只是其中之一。

《塵封的作戰計劃-國光計劃口述歷史 》
《塵封的作戰計劃-國光計劃口述歷史 》

二、《塵封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口述歷史 》
作者: 彭大年
出版社: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出版日期:2005/12/01

內戰失敗的國民黨在統治台灣初期,「反攻大陸」是個不容置疑的國家目標。但它究竟只是個政治動員工具,或者曾經實際著手準備、發動?這本由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出版的作品,訪問了十七位當年實際參與「國光作業室」的將領,第一手揭露當年蔣中正政權「反攻大陸」作戰計畫的點點滴滴。

「國光計畫」是反攻大陸的總體計畫代稱,其下還區分陸軍的「陸光作業」、海軍「光明作業」和空軍「擎天作業」等。受訪的十七位將領包括陸、海、空三軍,他們都曾在「國光作業室」分別主理主計畫或分計畫。「國光作業室」成立於1961年,最多時超過兩百名幕僚在此工作。受訪的朱元琮將軍曾經擔任國光作業室主任。他認為,事後來看反攻大陸計畫只在1966年前後有過一次可以發動,勝算不低的機會,之後就不再有任何可能。

1972年7月,國光作業室解散,「國光計畫」從此束之高閣,這是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戰略「由攻轉守」的起點,也代表施政方針自此轉向建設台灣而不再逐鹿中原,埋下日後進一步走向「本土化」、「民主化」的線索。

《看不見的屏障:決定台灣命運的第七艦隊》
《看不見的屏障:決定台灣命運的第七艦隊》

三、《看不見的屏障:決定台灣命運的第七艦隊》(《High Seas Buffer: The Taiwan Patrol Force, 1950–1979 》)
布魯斯‧艾里曼 ( Bruce A. Elleman )
譯者: 吳潤璿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7/01/25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受命巡防台海,執行「海峽中立化」任務,確保台灣不受中國共產黨攻擊。這段廣為人知的歷史事實的執行細節究竟為何?作者藉助美國、英國的解密檔案,描寫「台海巡防艦隊」在早年的九三砲戰(1954年)、一江山戰役(1955年)、大陳島撤退(1955年)和八二三砲戰(砲擊金門,1958年)等多次軍事衝突中,美國艦隊所扮演的角色。

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藉著回顧歷史,也斷言在冷戰結束,中美關係進入高度不確定狀態的當下,美國在戰略上會繼續維持「台灣海峽中立化」政策。作者相信日後台海情勢若再次告急,美國還是會派出艦隊,繼續維護美國在台海的利益。

《中美交鋒》
《中美交鋒》

四、《中美交鋒》(《A Great Wall : Six Presidents and China 》)
作者: 邰培德 ( Patrick Tyler )

譯者:聯合報編譯組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0/02/15

從1960年代起,兩岸走過了30年的「冷和」,之後一躍而來到1995年。

90年代初,兩岸政府各自成立海基會和海協會,展開「戴著白手套」的官方協商。但95年情勢急轉直下,從95年7月到96年3月,北京針對李登輝政府發動一系列「文攻武嚇」。其中96年3月台灣總統大選期間的彈道飛彈試射演習,將兩岸關係推到刀鋒邊緣,也促使美國柯林頓政府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坐鎮台海附近,壓制任何可能的軍事衝突。

《中美交鋒》的內容其實是中美關係三十年史,但第一章卻先處理了95、96年台海危機。開場就是1996年3月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夏利卡席維利向總統柯林頓簡報的場景,「柯林頓赫然發現,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相開火的事突然可能成真。」接著就是美國政府內部如何商討這場危機的應對之道,書中描寫國防部長培里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交涉、談判,場景對話鉅細靡遺。

這本書完成時距離96年台海危機結束不到5年,出版之初轟動一時。到今天仍然是回顧那一段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


《捍衛行動:1996臺海飛彈危機風雲錄》
《捍衛行動:1996臺海飛彈危機風雲錄》

五、《捍衛行動:1996臺海飛彈危機風雲錄》
作者: 亓樂義
出版社:黎明文化

出版日期:2006/10/01

前一部《中美交鋒》揭露了美國政府對96年台海危機的準備。《捍衛行動》則歸納了自1995年中到96年3月底,中共對台的三波演習。其中包括:
1995年7月至11月的東海演習、95年12月到96年3月初的「文攻武嚇」,以及96年3月的「模擬攻台時期」。

站在中華民國台灣政府的視角,《捍衛行動》可能是迄今最完整、詳盡紀錄在95、96年台海危機時期,國軍如何研判共軍行動,全力完成「應急戰備」的一部作品。要完成這樣一本書,沒有軍方的支持及主其事將領接受訪問,幾乎不可能。作者亓樂義是台灣資深軍事記者,他在自序中提到《捍衛行動》是應黎明文化總經理的邀約而作,黎明文化是國防部所屬出版機構,因此本書能得到受訪將領的大力配合,原因自不待言。而其內容的珍貴和可能有的限制,也都在這個背景裡。

《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 》
《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 》

六、《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
編者:李潔明、唐思 ( James R. Lilley & Chuck Downs )
譯者: 張同瑩、馬 勵、張定綺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1999/02/01

這本書書名看起來非常聳動,但很可能只是刺激銷售的策略。但它本身絕對不是諸如《1995閏八月 》那種販賣危機的無稽作品。

本書主編李潔明( James R. Lilley )出身中央情報局,歷任美國駐北京大使和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是美國外交圈知名的「中國通」。《台灣有沒有明天? 》事實上是1997年「解放軍會議」的論文集,「解放軍會議」是美國的中國研究學界每年最重要的盛事之一,97年的會議由「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主辦, 主題是以1996年台海危機為觀察對象,探討共軍渡海進犯台灣的能力及可能性。

《台灣有沒有明天? 》一書收錄的論文從中共犯台軍事整備的預測、兩岸軍事對比,到解放軍空軍、海軍現代化的評估。資料性的內容或者已經過時,但每一篇論文所展示的研究方法,再再提示著評論者分析兩岸軍事衝突應該具備的理性框架。

《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
《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

七、《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
作者: 蘇起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4/10/30

自謂創造「九二共識」這個名詞的蘇起,是台灣兩岸關係研究圈裡最知名的學者之一,他在李登輝、馬英九時代兩度進入政府服務。《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內容起於1990年代,經歷李登輝時期兩岸關係的大起大落;到民進黨首度執政,結束於政黨再次輪替,馬英九出任總統。

台灣政治圈人士對蘇起評價兩極,但撇開黨派之見,平心而論,蘇起仍然堪稱泛藍陣營中少數對兩岸關係具有系統性思考能力的政治人物 —— 不管你同不同意他的「系統」。除了眾所皆知的「九二共識」以外,蘇起思考兩岸關係時,特別注重美國作為「平衡者」的地位。例如蘇起認為在1990年代,美國三次擔任了「平衡者」:

1995年李登輝「康乃爾之行」引發的文攻武嚇,美國認為製造麻煩的是台灣,因而對中共的強烈反應不以為意。
1996年飛彈危機,美國認為中共是挑釁的一方,因而出動航空母艦保台。
1999年台灣發表「兩國論」,美國兵分兩路,一面安撫中共,一面壓制台灣,確保情勢不惡化。

以「平衡者」解釋美國的兩岸政策,放諸今時今日,仍然有相當參考價值。

同床異夢
同床異夢

八、《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
作者:藍普頓 ( David M. Lampton )
譯者: 計秋楓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日期:2003/08/10

藍普頓是美國知名外交學者,多年專注於中國研究,也擔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一職長達十年。

《同床異夢》的書名來自中文成語,形容美、中兩國儘管同在世界這張「床」上各自扮演重要角色,但兩國各自的制度、利益、領導人和大眾的觀念、以及民族的固有特徵,卻使兩國做著「完全不同的夢」。這構成了冷戰結束後十年來中美關係發展的潛在動力,未來也是如此。

《同床異夢 》中文版寫作範圍起於1989年天安門事件,一直到2003年為止。主旨在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從1989年初喬治布希(老布什)總統就職之後,尚且能和到訪美國的鄧小平熱情擁抱;然而他的兒子(小布什)卻在競選時必須對中國擺出「競爭者」的姿態,以確保當選?為了了解這十多年間中美關係的劇變,《同床異夢 》深入中美關係的方方面面,包括:人權、貿易、安全、國家與市民社會等層次。而台灣問題在這許多領域裡,都是影響美中關係的關鍵性因素。

《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 》
《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 》

九、《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 》《Playing with Fire: 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 》
作者: 康培莊 ( John F. Copper )
譯者: 劉泰廷, 許劍虹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7/09/06

康培莊也是美國知名外交學者,一生致力研究兩岸關係,發表的專著接近三十本。《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 》寫作的起點同樣是1989年,但增補後一直到2016年,是距離現今最近的一部作品。

《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 》書寫上以時間序為經,完整涵蓋1989年到2016年美中台關係的重要面向,特別在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台灣出現首度政黨輪替給三邊關係帶來的變化。書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描述是2004年7月,陳水扁連任後,江澤民領導的北京政府在東山島進行「模擬登島演習」,意在試探美國的對台政策。

書中寫道,儘管當時小布希政府對陳水扁高度不滿,但同樣不能坐視中共挑釁,因此同時也發起一場名為「夏季脈動」的軍事演習,名義上是「強化美國對全球各地衝突的應變能力」,但實際上就是針對中國。

「夏季脈動」是繼1996年之後,美國再一次以軍力展示的方式壓制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如果對照95、96年台海危機中美軍的作為,足以顯示美國政府應對台海局勢,確實有一套一致而穩定的政策。

《中共攻台大解密》
《中共攻台大解密》

十、《中共攻台大解密》
(《The Chinese Invasion Threat: Taiwan’s Defense and American Strategy in Asia 》)
作者: 易思安 ( Ian Easton )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01/01

《中共攻台大解密》去年1月1日才一出版,就引發台灣輿論高度關注和熱議。對這本書的攻訐和贊許,大致沿著「統 / 獨」、「藍 / 綠」這條分界線展開。然而如果撇開政治立場和認同,或者對台灣民心士氣過低或過高的評價。單就本書內容而言,確實是近年少有的,關於兩岸軍事對抗的專業著作。全書對於「中共攻台前的警訊」、「攻台作戰計畫及五種想定」、「攻台遭遇的問題」、「台灣的應戰方案」及「美國在亞洲的戰略」等,都儘可能提出了接近實戰情境的描寫。

《中共攻台大解密》書中值得注意的,是台海作戰的參數設定,例如解放軍若要發動兩棲突擊,可能進行的階段和所需時間、台灣後備軍人動員的時間和報到率、國軍抵抗的能量......等等。以易思安的經歷,以及所任職的「2049計畫研究所」的專業性來衡量,書中所採用的參數,應該有所依據。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易思安畢竟是美國人,因此《中共攻台大解密》這部著作,除了可能有為台灣綢繆的動機外,更多的應該是提醒美國政治菁英重新留心台海局勢,因為這很可能將美國拖入一場戰爭。易思安用這段經歷表達了心緒:

二〇〇八年台灣總統大選前夕,在台北的外國人圈子裏,流傳著一些無法證實但令人驚心的謠言,其中一則是說,美國已經在太平洋秘密部署了三個航空母艦戰鬥群,以確保台灣的總統大選不受干擾。

我找了一天跑到東北角的一家咖啡廳,選了戶外的位子,慢慢啜著咖啡,一邊遠眺灰暗冷冽的海洋。我在想,對岸的中國有沒有什麼動靜?遠方看不見的海洋上,是不是真的有美國海軍軍艦正在巡弋?不過,我坐了大半天,海上除了貨櫃船和漁船,什麼都沒有。於是我下了結論,我聽到的謠言都不是真的,完全是自己嚇自己,海水如此平靜,實在很難讓人聯想到那些地緣政治的紛爭。

後來我才知道我完全錯了!多年以後,兩個朋友告訴我一些故事,證明了當年的謠言其實距離事實不遠。我有個好友是美國海軍情報官,二〇〇八年情勢緊張的時候,他派駐的軍艦原本在菲律賓海,奉命駛往台灣東部海域巡邏。回想起來,那正是我坐在海邊喝咖啡的同一時刻。

「船上的槍砲都上膛了,你說有多危險?」他一臉嚴肅的告訴我:「那年春天,我們隨時可能和中國打起來。一般民眾不知道而已。」

讀者評論 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藉主題推介一下另一種取向看待兩岸的研究專書。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一書。從金門人的常民記憶去分析冷戰邊緣區域軍事化的施政下對常民文化的形塑。身為金門人,一個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初步地統整政治政策如何形塑金門民眾的主體性,提供我很多反身自省的觀點。在對「中國人」、「台灣人」(不知是否也能對照「香港人」?)的主體概念建構的討論中,金門是個更極端的特例。研究中提供一些南北韓、南北越和東西德的資訊,此外,不知此類資料有無以廈門或香港為範圍的相關書籍?

  2. 感謝端選書,意外的發現自己看過其中兩本:意外的國度與看不見的屏障,期待把其他幾本補齊,也推薦大家《意外的國度》,對於我這樣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把1949年之後中華民國遷台視為理所當然的台灣人而言,這本書著實打開了另一個視野,也發現以往歷史課本上的敘述如此片面且貧乏。

  3. 博客来网站上有电子书 可以用支付宝付款

  4. 请教一下大家,在大陆怎么能看到?

  5. 標題寫十二本,內文十本?

    1. 的確,原本選了十二本,刪掉的兩本是論文集,一則是考量論文集有點多,再則是著作比論文集更能顯出觀點。因此割愛了兩本,卻漏了調整標題。多謝您指正。

  6. 希望這種推薦書的文章能夠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