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評論深度

楊路:歐洲的兩難——維護市場競爭還是與中國舉國競賽?

歐盟面對中國的兩難選擇,正是當前國際經濟體系的一個寫照:經濟玩法越來越「例外」的中國,即使本身沒有顛覆國際經濟體系的意願,但正在迫使西方作出必要的回應。

2016年6月20日,中國河南高鐵工廠。

2016年6月20日,中國河南高鐵工廠。圖:VC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9-03-25

#歐洲#中歐關係#楊路#中國大陸

3月12日,歐盟委員會及歐盟對外事務部在布魯塞爾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首次在雙邊經貿及科技領域將中國定位為 「競爭對手」(competitor)。這是歐盟對華關係的重大變化。雖然與美國相比,歐盟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尚顯温和,但與之前的歐盟立場相比,這份聲明措辭異常強硬,並且建議了不少具體的行動(包括為中歐雙邊投資談判設定了一個「最後期限」)。歐盟選擇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訪問歐洲(3月21日)之前發出這樣的信號,更是極不尋常。

「競爭」是一個令人玩味的概念,在市場經濟語境下,競爭是常態,也是值得鼓勵和維護的;但是在地緣政治層面,競爭往往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對抗。歐盟對中國的「競爭」定位,究竟是哪一個?

要理解歐盟對「競爭」的理解,必須要從最近的一項引起巨大爭議的商業併購說起。

法德「鐵路空客」併購案

今年2月6日,歐盟委員會否決了歐洲兩大高鐵設備製造商,法國阿爾斯通(Alstom)與德國西門子(Siemens)的併購申請。從財務數據看,阿爾斯通和西門子兩家公司營收相加約為170億美元,如果合併成功,阿爾斯通-西門子將排在中國中車之後,成為世界第二大高速列車製造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