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何邊書:華為的困局根植於「產業民族主義」

華為在5G上的「領先」有沒有被誇大,這種「領先」是不是這麽重要?值得進一步分析。

2018年12月15日,在波蘭華沙的華為第一家商店開幕儀式上,有不少華為商標的蛋糕。

2018年12月15日,在波蘭華沙的華為第一家商店開幕儀式上,有不少華為商標的蛋糕。攝:Jaap Arriens/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9-01-04

#中美科技競爭#何邊書#評論

華為「公主」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捕一事引起廣泛關注。美國雖有因違反制裁禁令而處罰中國公司的先例,但直接拘捕公司高層還是第一次。何況美國「打壓」華為並非單一事件。有理由相信,這是美國打擊華為的一環。

基於華爲與中國政府不清晰的關係,美國擔心華為的理由有三個:第一,5G是當前各國競爭的大蛋糕,華為在5G研發中處於領先地位;第二,華為曾有「剽竊」美國科技的歷史,美國認爲華為一直盜竊美國技術;第三,美國擔心華為可能在設備中安放後門,為中國「間諜活動」提供便利。至於華為涉嫌偷運美國禁運品給伊朗,只能算較爲次要的理由(但正好被用來做口實)。

平心而論,所謂剽竊和「間諜活動」都缺乏證據。即便是美國智庫CSIS最新的相關報告(James A. Lewis: How 5G Will Shape Innovation and Security A Primer),在剽竊和安全問題上對華為的指控都非常空泛。

華為多年前曾被指控剽竊思科的技術,但現在華爲投入巨大的研發費用,其獲得的專利不太可能僅憑「剽竊」就能得來。不過,除了一般理解的投入開發新技術之外,華為近年還大規模收購外國科技公司,因此華為「自主研發」的投入並沒有紙面上這麼大。只是雖然這些收購行動已經引起外國的關注,但收購本身是合法的,通過收購獲取技術/專利也是西方企業慣用的模式,因此把華為的行為指責為「剽竊」也有失公道。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