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徐賁:從「列寧神話」到「列寧笑話」,看紅色教育如何戕害心智

真正重要的問題不是「列寧是不是蘑菇」,而是:一旦專制社會開放起來,對習慣於思想統治和灌輸的民眾來說,開放社會中的那種自由媒體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和作用?

1991年11月13日,柏林德國,被破壞的列寧雕象。

1991年11月13日,柏林德國,被破壞的列寧雕象。攝: Patrick PIEL/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9-02-21

#評論#徐賁

多年以來,如何處理列寧遺體的爭論在俄國成為一年兩次高峰的週期性問題,在列寧的生日(4月22日)前後通常會出現一個高峰,而在1917年十月革命的週年紀念之前則會出現另一個高峰。但今天,這樣的爭論已經不再是高度意識形態的「政治事件」,而更像一個是否應該安葬列寧遺體的實際考量。

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應該讓列寧入土為安,妥善安葬列寧的遺體,這符合東正教基督教的傳統,也符合逝者個人家庭的意願。現在維護遺骸和陵墓建築的費用非常高昂,部分由國家預算承擔,部分由非營利基金捐贈。 有人提出,共產主義已經成為俄國的過去,安葬列寧有助於俄國翻過這一頁歷史。當然,也有人認為,保存列寧陵墓是一個國家的羞恥,是無視布爾什維克犯下的罪行。

另一種意見認為,應該維持現狀。列寧建立的國家是以一個史無前例的平等夢想為基礎的,雖然這是一個沒有實現的夢想,卻迫使資本主義國家推進有利於勞工的改革,讓社會變得更公正。而且,他們認為,不安葬遺體也並非不可以的,且有先例可循。世界聞名的俄國外科醫生尼古拉·皮羅戈夫(Nikolay Pirogov),他的防腐屍體自1980年代以來一直在現在的烏克蘭文尼察市(Vinnytsia)展出,保存在東正教教堂的一個地下室中,被一些教會觀眾視為聖人遺物。

多年來,俄羅斯政府一直試圖與辯論保持距離,認為是否安葬列寧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可能會傷害許多老年人的感情。政府也試圖避免與列寧遺體有直接關聯。近年來,在勝利日的閲兵儀式時(這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公共事件),列寧陵墓已經不再出現在公眾視線中,這與共產黨時期領導人站在列寧紀念館頂部檢閲遊行是完全不同的。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