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廣場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一):假如雨傘是失敗的,為何有必要重啓記憶?

梳理關鍵詞的作用在於提供了一種書寫社會史的方法。

2014年10月28日,雨傘運動金鐘現場,參加者一齊舉起雨傘。

2014年10月28日,雨傘運動金鐘現場,參加者一齊舉起雨傘。攝:Paula Bronstein/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馬天池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02-20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馬天池#傘運週年#雨傘運動#香港

【編者按】2019年是香港雨傘運動5週年,香港本地文化研究學者許寶強發起一場持續9個月的「傘運關鍵詞計劃」,希望用「關鍵詞」的方式書寫這段社會史,並將邀請關注傘運的學者、律師、社運人士與公眾人士一起讀書與討論。端傳媒紀錄每月一場的講座關鍵詞、發言人的思考及與公眾的對談內容,希望也能邀請諸位讀者加入——對這場運動的記憶、定義、拆解及反思,讓我們一起進行。本文為第1期,講座筆記將持續9個月,敬請關注。

一月末星期六的夜晚,香港銅鑼灣富德樓的13層坐满了人。講者短暫的分享過後,是在場聽眾90分鐘的互動和交鋒。這場名為「於5週年之際書寫2014的歷史」的講座,也拉開了「香港雨傘運動關鍵詞計劃」系列活動的序幕。主講許寶強(「流動共學課室」執委,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是該計劃的組織者。今年,他每月會在「流動共學」邀請不同嘉賓,聚焦一個在雨傘中出現的「關鍵詞」,以此回顧這場在許多人生命中留下了歷史刻度,卻也正悄然從記憶中滑出的運動。

「拆大台」、「我要真普選」、「商議式民主」、「命運自主」、「勇武」、「左膠」……這些詞語在五年前的運動中,是如何產生、使用的?在傘運過後五年的此時此刻,為什麼要用「關鍵詞」的形式紀念它?重拾曾鼓舞人心,卻也在許多人心中留下了陰影的傘運經驗,還能掀起多少波瀾?本月起,端傳媒將跟進一月一度的「關鍵詞計劃」,以系列筆記的形式和讀者重溫傘運。

為傘運補寫「遺言」

「關鍵詞」系列講座的對話對象,是那些覺得雨傘「失敗」,甚至因此感到灰心的人。

分享伊始,許寶強便開宗明義地談到,「關鍵詞」系列講座的對話對象,是那些覺得雨傘「失敗」,甚至因此感到灰心的人。如果說諸多運動的親歷者覺得雨傘「不堪回首」,他通過「關鍵詞」計劃以及近年的書寫試圖維護的,則是一種「念念不忘」的態度。

在許寶強看來,雨傘運動是一個留有「遺產」,卻沒有寫足「遺言」的事件——參與運動的經歷固然寶貴,但若缺少一套詞語系統的輔助,那些雖然零散,卻也曾經清晰的經驗將難以被人們捕捉,甚至被忘記。(注2)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