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北京切除

專訪新公民計劃:尋訪正被「切除」的打工子弟學校,記錄孩子們的去向

多數孩子回到家鄉成為留守兒童,成績下滑,體罰更是家常便飯,他們都接受了階級定位:「我不是北京人」、「那是為北京人服務的學校」。

在迴流的過程中,流動兒童都接受或者被說服「我是不能的」,「我的階級已經被確定了」這種概念。圖為2015年河南鄭州一所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

在迴流的過程中,流動兒童都接受或者被說服「我是不能的」,「我的階級已經被確定了」這種概念。圖為2015年河南鄭州一所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攝:Imagine China

特約撰稿人 秦寬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18-12-13

#北京切除#中國大陸

2017年5月,中國大陸流動兒童教育領域的行動倡導機構「新公民計劃」發起尋訪北京打工子弟學校的行動。但行動速度趕不上學校被「切除」的速度,就在那年夏天,20所打工子弟學校被強制關停。2018年7月,經營了20年的石景山黃莊學校也關閉了。

據中國教育部統計,截至2017年,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內的流動兒童接近1900萬。新公民計劃總幹事魏佳羽說,2006年以後,他曾樂見中國流動兒童的現狀漸漸變好——他們不必留守家鄉,隨着父母遷往城市,成長、求學,在政府的推動下,在城市入學的各項保障政策也逐漸落地並制度化。

風向在2013年轉變。隨着各大城市嚴控人口規模成為主流勢態,城市入學門檻提高、學校關停,越來越多的流動兒童被迫返鄉回家,再次成為留守兒童。據新公民計劃統計,2014年,北京非京籍學生招生減少兩萬人次,流動兒童的數量也從2004年的10萬人驟降至2018年5萬多人。

這一趨勢喚起了新公民計劃記錄的使命。2017年,他們尋訪了10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並對20所學校的校長做了口述訪談,記錄下這些學校的興起、發展、窘迫與消亡。2017大興火災後,該機構項目主管何冉更追蹤了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小學畢業班級43名學生的動向,跟隨他們返鄉、入校、做家訪。她看到那些被迫迴流的孩子被推向應試教育後的不適和消沉,還有家長、學校和社會對種種問題的漠視、推卸責任。日前,端傳媒在北京採訪了魏佳羽與何冉,談談在大城市持續控制人口的環境下,流動兒童遭遇的困境,以及他們被驅逐之後的生活。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