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風物深度

異鄉人——阿嬋:東歐這間移民餐廳,是一個流動的另類「聯合國」

「融合」從不是他們眼中的核心問題,最重要的是讓新移民「有工可做」。

專聘請移民工作的社會企業餐廳Skuhna,創辦人Max和Teja。

專聘請移民工作的社會企業餐廳Skuhna,創辦人Max和Teja。攝影:阿嬋

特約撰稿人 阿嬋 發自斯洛文尼亞

刊登於 2018-06-27

#異鄉人

中歐小國斯洛文尼亞(Slovenia)首都盧比安納(Ljubljana)是個多元混雜的城市,27萬的居民當中,有約8%的外國人,大部分來自鄰近的前南斯拉夫國家。多元文化都集中在市中心一條窄長的Trubarjeva街,由街頭走到街尾,除了早已全球化的意大利薄餅和土耳其Kebab,還可以嚐到黎巴嫩菜、印度咖哩、泰式炒金邊粉、中東falafel等等。當中專聘請移民工作的社會企業餐廳Skuhna最集百家之大成,一星期的菜單中,包辦敘利亞、印度、尼日利亞等國度的菜餚。菜單如此百變,全因餐廳員工大部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有的已有居留證,有的仍在等待獲得難民身份。

那是一個寒冷的三月的星期四晚上,Skuhna舉辦了一場交流活動。參加者十餘人,多時外國留學生或交流生,圍著一張長餐桌而坐。演講者是兩個來自非洲厄立特里亞(Eritrea)的男生,二十歲出頭,向來賓分享他們的家鄉生活和移民經歷。剛剛進入問答環節,就有聽眾忍不住問起二人如何從非洲走到歐洲,他們於是聊起那條移民者人人知曉的「意大利路線」。

「先付一筆錢由厄立特里亞到蘇丹,到了蘇丹,被蛇頭威脅再交六千歐才可繼續行程,否則就只能留在原地。於是我們急著向家人再籌錢,籌夠了再上路。如是者,由蘇丹、利比亞、到突尼西亞、意大利,交了幾次錢,輾轉到斯洛文尼亞。」他們說得輕鬆,在場聽眾卻聽得沈重,大家彷彿做錯事的小孩,低下頭不敢正視他們。

這時,一直安靜地坐在一旁的非洲人打破沈默:「移民在人類歷史上一直都在發生,人口流動帶來技術、知識和文化的交流,可以說是文明的基礎。即使到今天,西方人移民到東南亞或經濟不太發達的地方的數字不比由後者移民到前者的少,何以近年移民這議題才引起大家的熱烈討論,甚至把移民等同破壞,令移民變得如此艱難呢?」後來我才得知,這位一語道破人們對於移民問題偏見的人,就是餐廳老闆之一Max Zimani。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