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小国斯洛文尼亚(Slovenia)首都卢比安纳(Ljubljana)是个多元混杂的城市,27万的居民当中,有约8%的外国人,大部分来自邻近的前南斯拉夫国家。多元文化都集中在市中心一条窄长的Trubarjeva街,由街头走到街尾,除了早已全球化的意大利薄饼和土耳其Kebab,还可以尝到黎巴嫩菜、印度咖哩、泰式炒金边粉、中东falafel等等。当中专聘请移民工作的社会企业餐厅Skuhna最集百家之大成,一星期的菜单中,包办叙利亚、印度、尼日利亚等国度的菜肴。菜单如此百变,全因餐厅员工大部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有的已有居留证,有的仍在等待获得难民身份。
那是一个寒冷的三月的星期四晚上,Skuhna举办了一场交流活动。参加者十余人,多时外国留学生或交流生,围著一张长餐桌而坐。演讲者是两个来自非洲厄立特里亚(Eritrea)的男生,二十岁出头,向来宾分享他们的家乡生活和移民经历。刚刚进入问答环节,就有听众忍不住问起二人如何从非洲走到欧洲,他们于是聊起那条移民者人人知晓的“意大利路线”。
“先付一笔钱由厄立特里亚到苏丹,到了苏丹,被蛇头威胁再交六千欧才可继续行程,否则就只能留在原地。于是我们急著向家人再筹钱,筹够了再上路。如是者,由苏丹、利比亚、到突尼西亚、意大利,交了几次钱,辗转到斯洛文尼亚。”他们说得轻松,在场听众却听得沈重,大家仿佛做错事的小孩,低下头不敢正视他们。
这时,一直安静地坐在一旁的非洲人打破沉默:“移民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在发生,人口流动带来技术、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可以说是文明的基础。即使到今天,西方人移民到东南亚或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的数字不比由后者移民到前者的少,何以近年移民这议题才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甚至把移民等同破坏,令移民变得如此艰难呢?”后来我才得知,这位一语道破人们对于移民问题偏见的人,就是餐厅老板之一Max Zim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