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影像六四週年

維園晚會現場:世代變遷,他們為什麼來參加六四集會?

17歲、38歲、57歲...... 他們生於不同世代,對29年前的六四事件有著不一樣的記憶,為什麼這一晚,他們都走到維園?

六四維園燭光晚會。

六四維園燭光晚會。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端傳媒攝影組 實習記者 劉貳龍、黃綺婧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8-06-04

#六四週年#兩岸三地#影像

八九民運踏入第29週年,在烏雲密佈,不時降驟雨的今晚,人們再次於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維園)高舉燭光,悼念六四的死難者。大會舉辦方支聯會宣布,晚會參與人數為11.5萬人,坐滿6個足球場。而今年公眾關注的焦點,除了大專學界和年輕一代對支聯會和「平反六四」的質疑,還進一步延伸到千禧世代對六四的認知和六四記憶傳承的問題。

香港眾志近日進行街訪,有受訪中學生無法辨認六四王維林隻身擋坦克的照片、誤認六四跟慰安婦或文革有關、以為照片背景是日本或北韓。有接受眾志訪問的通識教師慨嘆,曾有學生指內地學生無法接觸六四資訊,讀少一件歷史事件是好事。但這一街訪片段引發爭議,人們認為街訪片段沒有保護未成年學生,斷章取義或採取嘲笑學生的態度,眾志隨後刪除影片。

今年學界對六四論述仍有分歧,多間大學學生會不認同「建設民主中國」,以及由於身份認同的差異,繼續缺席支聯會集會,部份則自行舉辦紀念活動。但亦有八大院校組成的社工學聯,發表《社工學生六四聯合聲明》支持燭光悼念,當中的中大和浸大的社工學會,更表明出席維園晚會。

在世代變遷之際、民主運動處於低潮和分歧之下,六四記憶越發無法安放,而仍然堅持到維園高舉燭光的每一位參與者,究竟他們各自抱著甚麼的信念?而他們手上的燭光又能否薪火相傳?還是終將燃燒殆盡?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