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以來,中國大陸最大的社交網站新浪微博上並不缺乏熱門議題,但是一場僅僅持續了三天的風波仍然引起了不少關注:4月13日,微博管理方聲稱要開展為期三個月的集中清理行動,清查對象包括「涉黃的、宣揚血腥暴力、同性戀題材的漫畫及圖文短視頻內容,如包含以下特徵的內容:『腐、基、耽美、本子』」。
值得注意的是,與黃色、血腥、暴力並列,「同性戀」字樣赫然在列。與此同時,「同志之聲」微博賬戶也宣告「無限期暫停全部工作」。但公告甫一發布,立刻激起強烈批評意見,微博管理者很快又在輿論壓力下收回了決定,4月16日表示「本次遊戲動漫清理不再針對同性戀內容」,並「感謝大家的討論和建議」。
同性戀現象在中國並非新鮮事物,相關討論被壓制也並非一朝一夕,為何在這個時間節點遭遇重手?又為何同其他亞文化現象並列?「腐女」與「同志」同遭整肅,但二者真的在同一戰壕裏嗎?雖然風波已經暫告一段落,但對於這次事件,仍有分析背後隱情的必要。
「不問不說」的中國同性戀政策
中國在傳統上並不諱言同性間的性行為,富貴的男性寵幸男性旦角甚至被視為風流韻事。但是,宗法社會並不接受同性之間的「愛情」,只有在男性完成了傳宗接代的歷史任務後,同性性行為才可以作為一個不甚光彩的習慣而被接納。
和其他很多共產陣營的國家一樣,1949年後的中國大陸當局對同性戀並不寬容。主要是因為同性戀將性行為的肉體歡愉和生育撫養的社會責任徹底分割,也不為傳統的家庭和社會秩序所管束。在中國大陸,1997年前男同性戀者僅僅是發生性行為就可能涉嫌「流氓罪」(該罪名在1997年修法過程中被取消)。隨着改革開放後社會觀念的逐步多元化,同性戀才終於實現了非罪化和非醫學化。
儘管如此,對同性戀不甚友好的歷史慣性仍然存在。在民間、尤其是年紀較長的中國人中,認為同性戀不健康或者沒有社會責任感(因為不會結婚生子)的觀點普遍存在。在官方層面,《東宮西宮》、《藍宇》等本土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在大陸一直是禁片,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訴求一直未能得到立法機關的回應,在最近幾年非政府組織活動普遍受到更大壓力的背景下,同性戀平權運動也不能算很順利。在大眾傳媒和互聯網平台上對於同性戀的討論也不時受到壓制,但總體而言,官方希望將這一問題低調淡化處理,這與90年代美國軍隊限制同性戀的「不問不說」政策頗有類似之處。
掃黃打非和「耽美文學」
對於中國大陸居民而言,「掃黃打非」是個耳熟能詳的詞彙,這個不定期進行的行動由成立於1989年的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負責,其中「黃」指「淫穢色情文化垃圾」,「非」則是非法出版物。需要指出的是,「非法出版物」包括但不限於色情內容,批評政治制度和領導人個人、涉及黨和國家歷史、宣揚分離主義等存在政治問題的書籍,也因為無法獲得正規出版渠道而必然成為「非法出版物」。
掃黃既同帝制時期「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有傳承關係,也有共產主義陣營全能政府壓制民眾思想和自我塑造道德優越地位的因素。掃黃行動的目標很多,既有諸如《肉蒲團》的明清話本,也有《少女的心》這樣從文革時期流傳下來的手抄本,隨着互聯網的出現,當代意義上的色情小說自港台傳入後也逐漸在大陸興盛。早在2006年,就有「情色海岸線」、「伊甸園」等色情論壇被查封、網站站長被判處無期徒刑的先例。
在中國年輕一代女性中,色情文學通常以「耽美文學」或者「腐女文學」的形式出現。
但從性別視角來看,前述的色情文學作品絕大多數是男性作者寫給男性讀者看的,以女性主義視角審視,則不乏男性霸權主義的色彩。而在中國年輕一代女性中,色情文學通常以「耽美文學」或者「腐女文學」的形式出現。
這兩個詞都有日語淵源,「耽美」在日語中意為「唯美」,「腐女」來自日語「腐女子」(ふじょし),指迷戀男同性戀題材小說的女性。在中文語境下的「耽美文學」和「腐女文學」,指的都是女性作者寫給女性讀者看的男同性戀題材小說。
耽美文學與同人文化(fan-fiction culture)關係密切。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同人文化中分化出一個特別的類型,就是從原著中選取男性角色,將他們之間的互動解釋為曖昧的愛情,並進一步創作出單獨的言情小說,在英語中被稱為斜線小說(slash fiction),因為作品中通常都會有一對固定的情侶關係,用「甲/乙」的方式來表達(由於斜線小說和耽美文學在當下的中文語境中幾乎有等價含義,以下均簡稱為耽美)。
耽美在歐美、日本以及近二十年的中國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被耽美幻想的不僅包括影視、小說、漫畫中的虛擬角色,甚至有現實中的名人。在女性市場中,耽美有看齊甚至超越傳統異性戀言情小說的趨勢。這種趨勢能量之大,讓流行文化服務的提供商們都開始「媚腐」。在中國大陸,一個典型例子是探險小說《盜墓筆記》,書中女主角戲份很少,大部分情節在三個男主角之間展開,雖然小說作者是男性,最初做出這個設定時也並不是有意設計,但是腐女讀者發現這部作品後,就開始以男主角吳邪和男配角「悶油瓶」張起靈為題材創作大量耽美同人情節,甚至舉辦以「瓶邪」為主題的線下聚會,最終讓《盜墓筆記》超越了同類其他小說,成為了一種亞文化現象。
耽美為何走紅?
對於耽美走紅的機理,研究者們通常認為,如果從學理化的精緻意味出發,這和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有關:在傳統的文藝作品中,女主角通常沒有主觀能動性,她只有在得到男主角的愛時才有意義,從結構主義的視角分析,都逃脱不了「王子與公主」範式。更有甚者,女性角色還經常被用作劇情推動的道具,例如通過女主角被殺情節,讓男主角完成性格的成長。
相反,如果對原著進行修改,讓產生愛情關係的是兩位男性角色,那麼他們之間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第一性對第二性的壓迫,只可能是基於彼此的認同和欣賞。女性進而得以逃脱被凝視的焦慮。
耽美文的男性之愛可以擺脫第一性對第二性的壓迫,女性進而得以逃脫被凝視的焦慮。
耽美走紅的另一層意味則比較簡單粗暴——耽美提供了兩位精心塑造的男性角色,如果女讀者的目標是消費男色,那麼就有了雙倍的享受。正是在這一層面上,耽美更加容易進入色情的交叉地帶。
中文互聯網剛發展時,腐女主要在論壇活動。近年來知名度頗高的「小粉紅」就源自女性文學網站「晉江文學城」,而耽美則是晉江的重要話題之一。自2004年以來歷次網絡掃黃打非行動,都對晉江上的文章和作者多有波及。
最近幾年因創作有色情描寫的耽美小說(腐女稱之為「肉文」)以及販賣這些作品而被捕的耽美作者並不鮮見。2014年,筆名「長着翅膀的大灰狼」的晉江作者丁一因為三部小說涉黃而被警方拘留,次年因賣淫穢物品牟利罪而被判處緩期徒刑三年半。而2017年12月,在晉江赫赫有名的「深海先生」因涉嫌非法經營罪被警方逮捕,非法經營的物品,正是她本人創作的無法出版的耽美小說。
鑑於在「掃黃打非」活動中,官方因為色情名義向耽美文學發起打擊已經不是一兩次,所以不少作者和讀者在討論中的策略,是儘量將耽美文學和色情做切割——支持當局打擊色情,但希望不要一刀切地禁掉耽美這個題材。
腐女與同志:同命卻未必相憐
不可否認,在中國耽美文化的圈子有其特別的局限性。最顯著的就是,腐女雖然熱衷於男性間的同性之愛,但這一圈子中相當多的讀者並不理解或者認可現實中的同性戀者,她們筆下的同性戀情節經常充斥着脱離現實的想像:雙方要麼是精緻高貴的富家公子,要麼是一擲千金的霸道總裁,而且雙方的關係有明確的「攻受」之分,就像傳統言情中男女戀愛一樣,只是把女性換成了一個白淨柔弱俊美的男性而已。
腐女雖然熱衷於男性間的同性之愛,但這一圈子中相當多的讀者並不理解或者認可現實中的同性戀者。
簡單地說,中國的耽美文化圈子相對來說不那麼關注女性主義和性取向平權主義的話題,更多地是一種純粹的感官消費,在年齡越低的讀者群中,這個現象越明顯。更有甚者,由於現實中的同性戀者並不像文藝作品中那樣總是長得好看並有着優越的社會地位,所以甚至會有部分腐女一邊喜歡讀耽美作品,一邊又敵視現實中的同性戀者的情況。
面對「掃黃打非」的壓力,在腐女群體中,「是否需要和現實中的(男)同性戀者結成統一戰線」變成了一個引發分裂的話題。一部分人認為男同中存在普遍的厭女症乃至「騙婚」行為(隱瞞自己的同志身份而與女性結婚),因此如果當局打擊他們,即便不說是樂觀其成,但至少不願意主動支持;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既然大家都是處於社會邊緣的少數群體,則有必要聯合,況且男同的「騙婚」行為也有社會壓迫的成分存在。
而站在男同性戀的視角,大部分的討論仍然集中在「我們要捍衞我們自己的權利」,和腐女之間的關係並非優先考慮的策略面。但是近年來其中亦有一部分男同性戀試圖模仿耽美文學中的人設,去討好腐女群體,而這種做法也在同性戀平權主義者當中引發爭議。
打擊同性戀,還是打擊色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13日新浪公告打擊違規的遊戲動漫相關內容之前,監管部門已經對各大互聯網平台上的「低俗內容」進行了從點名批評到勒令關停不等的處罰措施,國家「掃黃打非」辦公室也在4月10日公布了一批利用互聯網傳播色情內容的典型案例。
所以,無論新浪是主動還是被動地開啟這一波清查活動,恐怕都跟這個大環境脱不開關係。在新浪聲稱要「涉黃的、宣揚血腥暴力、同性戀題材的漫畫及短視頻內容」後,著名的同性戀平權微博「同志之聲」當即宣布無限期暫停工作。
不過風向轉變得很快,在微博上,網友們大量發布#我是同性戀#話題的微博聲援同性戀者。微博官方一度封鎖了這個話題,但《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微信公眾賬號發表一篇《同性戀絕非一種精神疾病》的評論,認為治理網絡低俗內容時不應區分性傾向,只應該評判是否「涉黃」。在最高級官方媒體的發聲和民間聲浪的壓力下,微博官方終於在4月16日收回此前的決定,清理不再針對同性戀,「同志之聲」也恢復了運作。
新浪微博的操作有很大可能是一次「誤傷」。也許是執行者對亞文化圈子缺乏了解,無法區分真實的同性戀者討論的話題和色情取向耽美小說,才讓同性戀者背了一次黑鍋。
從整個過程來看,新浪微博的操作有很大可能是一次「誤傷」。管理方4月13日的通報正文說針對的主要是包括「腐、基、耽美、本子」等關鍵詞的內容,這幾個詞中,「腐」和「耽美」完全是腐女的術語,「基」為粵語中「gay」的音譯,是一個帶有些許歧視性的詞,「本子」則是「帶有(不限題材的)色情內容的同人作品」的隱語。
據此可以推測,新浪微博起初的動機僅僅是站內「掃黃」,但也許是執行者對亞文化圈子缺乏了解,所以無法區分出真實的同性戀者討論的話題和腐女們創作出來的色情取向耽美小說,才讓同性戀者背了一次黑鍋。而新浪在眾怒之下的及時收手,也跟慣常的「維穩」邏輯一脈相承。
從當下的形勢判斷,針對色情內容的「運動式」打擊在未來還會一次又一次發生,對於「耽美肉文」的創作者們來說,轉戰境外網站並放棄私印作品出售可能是規避法律風險的僅有方式——正如「情色海岸線」事件後男性色情小說作者們做的一樣。但對於同性戀者而言,雖然社會偏見會隨着時間慢慢淡化,但無論從群體規模、動員能力以及國際影響上,相比「腐女」,這一群體仍將是更加重要的潛在維穩目標。
(比利小子,中國大陸互聯網從業者)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