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推廣「美」是一件多難的事?香港中學生的台灣「美感教育」之旅

拜訪了台灣日常美感教育兩大推手,一位香港同學突然說:「但是一個為口奔忙的人,可能真的只能去買便利店的樽裝茶。那麼他如何享受美感呢?」

在台灣,有數個民間組織積極推廣與「美感教育」有關的計劃,把「美感」展現於菜市場、變電箱、公園等城市空間,甚至是學生手中的教科書上。幾年過去,「美感教育」在台灣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之中。

在台灣,有數個民間組織積極推廣與「美感教育」有關的計劃,把「美感」展現於菜市場、變電箱、公園等城市空間,甚至是學生手中的教科書上。幾年過去,「美感教育」在台灣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之中。攝:Tomohiro Ohsum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採訪 協恩中學出版部採訪組 Story Lab;撰文 協恩中學李鎧而、李鎧彤

刊登於 2018-04-23

混亂的街道更美?還是風格統一的街道更美?在香港,「美感教育」尚是陌生詞,但對岸台灣卻已於2013年由政府提出了一個「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 第一期五年計劃(2014-2018)」:該計劃提供經費予學校進行校園改造;補助藝術教育工作組織推動美感教育;為老師提供相關培訓等。而同一時期,在台灣,亦有數個民間組織積極推廣與「美感教育」有關的計劃,把「美感」展現於菜市場、變電箱、公園等城市空間,甚至是學生手中的教科書上。幾年過去,「美感教育」在台灣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之中。

不同於即有的「美術課」或「音樂課」,所謂「美感教育」並非只是培養藝術涵養與能力的某種「學科」;而是要喚醒學習者五感覺察,學會時刻感受周圍「美」的環境、人、事、節奏及律動等,進而把「美」實踐於生活之中。台灣的美感教育風潮,即是不再局限於壁壘分明的學科,而更強調美感與日常生活之連繫,營造能夠體驗到「美」的環境,讓學習者能從衣食住行等日常各個層面學會觀察、思考、選擇,進而獲得和諧愉悅。

精神層面以外,這種廣義的美感教育,對一個地域的長遠發展,其實有實際用途。台灣建築教育學者漢寶德生前即非常落力推動台灣的美感教育,常強調歐美國家所以遠遠拋離台灣,產出具美感的優質產品,乃因為他們重視全民基礎的美感教育,指出台灣若要完全脫離代工經濟、擁有更多具競爭力的優質品牌,必須提升社會整體的美感水平。事實上,「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的官方文件亦提及,寄望透過美感教育培育台灣獨特美學個性,增強台灣的軟實力和競爭力。

只是到底「美」為何物,標準難一。台灣教育部早前找來方文山填詞、鄧福如作曲,旨在推動美感教育的《美感之歌》MV,就諷刺地被批評為毫無美感可言。究竟「審美」可以教育嗎?它在台灣的發展如何?能給香港帶來哪些反思?今次,一群來自香港傳統英文中學協恩中學的高中生在「香港教師夢想基金」的支持下,實地走訪台灣,考察「都市酵母」和「美感細胞團隊」這兩個台灣美感教育浪潮中重要的民間推手組織。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