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執筆:推著孩子領頭狂奔,他就能贏到最後?

催谷式教育貌似加速了小朋友的發展,但後果很難預料,其他重要的能力可能在催谷過程中遭到剝削。

【編者按】作者Cheuk,愛多管閒事的醫科生。有一款模擬外科手術的電子遊戲叫「超執刀」,他執刀,更喜歡執筆。

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醫學院要求學生兩人一組,到婦科病房尋求剛為人母的女士的許可,跟進她的新生嬰兒由零歲到三歲的生活。

我因此有幸見證一個小女孩的成長,由跌跌撞撞到跑跑跳跳,由牙牙學語到對答如流,由吃奶嘴到吃糖醋排骨......我們每隔半年探訪一次,一邊了解她們的家庭生活,一邊把她的成長里程碑記錄下來。

成長發展里程碑(Developmental Milestones)是兒科醫生及母嬰健康院經常用到的指標,主要用作逐步跟進兒童各方面的發展,另一作用就是考核醫科生的記憶力。成長里程碑主要分為四個範疇:

  1. 大肌肉發展(Gross motor)
  2. 手部運用及視力發展(Fine motor and Vision)
  3. 語言能力(Speech and Language)
  4. 社交和情緒發展(Social and Emotional)

大肌肉發展指的是兒童控制大肌肉的能力,如坐爬走跑跳等;手部運用及視力發展指的是利用手眼協調進行微細操作的能力,如拿物件,疊積木、畫形狀、認顏色等;語言能力包括聽及講;社交及情緒發展則包括自理及待人接物。

臨床教學的時候,兒科醫生會隨便帶我們到一張病床,要我們猜猜小朋友的年紀,我們便得檢視這四大方面,看看他的發展與實際年齡有沒有落差。舉個例子,一歲的小朋友應該要懂得步行、乾淨利落地用指尖夾起提子乾、懂得叫「爸爸媽媽」、懂得揮手道別。假若該小朋友未符合相應歲數的里程碑,我們便要往前推敲,了解一下他的發展進度。雖然兒童的成長獨特且各有快慢,但這里程碑亦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這全球性的指標乃從研究小朋友的腦部發展而得出。兒童在不同年紀所能做到的事,除了受外在教育及環境等因素影響,也與其腦部的可塑性與內部結構和基因有很大關係。

發展遲緩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先兆,例如腦部殘缺、基因問題、聽力問題等等。發展遲緩可分為整體發展遲緩(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和個別發展遲緩(Isolated developmental delay)。前者為各個範疇均有所遲緩,其遲緩的比率大致一樣,多為腦部結構或基因出現問題,如唐氏綜合症、腦性癱瘓(腦癱)。後者為某一範疇發展較慢,如語言遲緩可以是自閉症的先兆,也可以是外在環境影響(如沒有人跟那兒童溝通,沒有聆聽和接收,他也就學不了說話);大肌肉發展緩慢,可以是因為肌肉萎縮症,也可以是神經線的問題。若小朋友在某些方面的發展明顯落後,保險起見應詢問醫生的專業意見,看看有沒有需要作進一步檢查。

話說,我亦曾經被懷疑是發展遲緩的兒童。

三歲的時候,雙親帶我去幼稚園面試,當時我不太懂得自我介紹,無法用完整句子說出姓名及性別,加上我在十一月出生,因此幼稚園老師建議父母讓我延遲一年才入學。當時父母堅持讓我入學,讓我與同年出生的小朋友一同學習,最後總算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成功考進了大學。坦白說,我覺得就算最後真的遲了一年入讀幼稚園,我還是會照舊考上同樣的小學中學大學。

成長里程碑有助家長及醫生了解小朋友的發展,但也有可能白白增加了他們的擔心以及小朋友的壓力。在怪獸家長盛行的香港,情況可能會更加嚴重。

在準備兒科考試時,我無可避免地要把成長里程碑背得滾瓜爛熟,零歲至五歲的發展都要記得清清楚楚。可是,我越讀越覺得不對勁,怎麼表上說的,跟香港大多小孩的真實情況都相差甚遠?按照里程碑所述,四歲的小朋友應該剛學會畫正方形,能夠認出四種以上的顏色,開始會問詞語的意思;但我四歲的表姨甥好像已經懂得畫水彩畫,用普通話朗誦靜夜思,還會用西班牙語打招呼,這已經超出五歲的里程碑許多許多了。再想深一層,其實比她誇張的小孩大有人在,究竟是外國的小朋友發展遲緩,還是香港小孩發展異常?更大的可能,應該是香港家長的瘋狂已經超過國際科學家能預測的程度了吧。

過份催谷可能造成意料之外的缺陷

近年不少港爸港媽都希望子女能贏在起跑線,甚至出現「贏在射精前」(某知名幼稚園稱只收1月出生的幼童,有家長表示要算好時間讓孩子於1月出生,以圖增獲取錄機會)的說法,我不禁懷疑,會否有家長一直以比實際年齡大幾歲的里程碑訓練子女?又或者,就算沒有這些里程碑,怪獸家長都會捉可愛的孩子們去各種興趣班,本著培養小超人的心,卻孕育出一隻又一隻小怪獸。這樣的催谷式教育,貌似加速了小朋友的發展,但長遠來說究竟是好是壞呢?

若家長試圖向小孩提供過量的刺激,後果很難預料,當中更可能會有負面影響。曾經有研究人員打開了即將孵化的蛋的頂殼(註一),照射一些牠們出生後正常會看到的光線,結果發現這群幼鳥的視覺辨別能力比較優秀,但在辨認母親叫聲這方面卻特別差,而這卻是鳥類在大自然生存的重要技能之一。我猜,這就像視障人士的聽力比一般人靈敏的道理一樣,腦部的發展可能會受所接收到的刺激而影響甚至特化。

故此,只就閲讀、算術或背誦等單方面作針對性的訓練,或許並不是促進腦部發展的正確方法。記憶力固然重要,但分析及理解能力對智能發展是不可或缺的,而情感及社交發展更是小孩長大後融入社群極重要的一環。情感與知性發展相互緊扣,然而若過份注重小朋友的早期學業發展,可能會剝削其他重要能力的發展,例如表達情感及人際相處的能力等。作為家長,應以小孩的全面發展為依歸,決不能忽視嬉嬉鬧鬧的童年生活。

最近,要在捐血表上填個人資料, 才想起我很久沒有長高了。再仔細想想,即使從前有一直長高,其實我也沒怎麽長進過。如果有人參考兒童發展里程碑,為成人的一生訂下里程碑,愛多管閒事、不愛磚頭的我,大概又會被判定為發展遲緩吧。

1. Lickliter, R., Dyer, A. B., & Mcbride, T. (1993). Perceptual consequences of early social experience in precocial birds. Behavioural Processes, 30(3), 185-200. doi:10.1016/0376-6357(93)90132-b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叙述居多。好像不是论证关系。

  2. 實證資料太少,通篇皆為主觀猜想,如果是這種推論方式不需要兒科醫生也能寫。

  3. 很喜欢你的文笔及思维角度。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