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吳木鑾:星港派錢,與亞太地區發展主義的回歸

一些跨國比較的發展專家指出,相對於其他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中國各級官員對GDP和經濟增長的迷戀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此,近年來,區域內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民眾都對中國的經濟成就津津樂道。

星港的財政預算案都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兩地預算案支出的輕重緩急趨同,優先關注經濟增長;兩地都推出了針對部分人士的派錢政策。這些都反映了亞太地區在中國政府經濟增長模式取得成效後的焦慮。

星港的財政預算案都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兩地預算案支出的輕重緩急趨同,優先關注經濟增長;兩地都推出了針對部分人士的派錢政策。這些都反映了亞太地區在中國政府經濟增長模式取得成效後的焦慮。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18-04-12

#吳木鑾#評論

香港立法會關於政府財政預算案的辯論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星港的預算案都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不過,兩地預算案支出的輕重緩急趨同,優先關注經濟增長;兩地都推出了針對部分人士的派錢政策。這些都反映了亞太地區在中國政府經濟增長模式取得成效後的焦慮。香港作為中國政府直接管轄下的特別行政區,施政理念已受中國政府影響較多,近年行政長官高度關注經濟增長,呈現「發展主義」的回歸。而新加坡也持續關注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也為當地一些精英階層所關注。相比之下,這些地區的社會政策發展均與歐美成熟經濟體有很大的差別,這也反映經濟繁榮的亞太區背後的隱憂。

派錢理念大不同:分紅、扶貧

新加坡政府的預算案(2月19日)比香港政府的預算案(2月28日)早了十天左右公布。當新加坡預算案公布後,筆者與當地民眾互動時發現,除了消費税(GST)税率外,新加坡本地人最關心的就是紅包(SG bonus)。而香港當時預算案的討論如火如荼,大多數政黨,無論大小都要求政府派錢。最有趣的還是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的派錢四點論,在坊間引起熱議。2011年,香港政府第一次給市民大派錢(6000元港幣),上了國際新聞,但派錢後各方並不滿意,此後各政黨其實很少再提及派現金給市民。原因在於,對許多人來說,派錢是短視的,解決不了長遠問題,因此任何一位聰明的政治人物是不會輕易要求政府派錢的。(註一)這種觀點在香港和新加坡都普遍存在。不少學者和官員也秉持此理念。

新加坡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將紅包分為幾個檔次,每人一百至三百新幣(約600至1800元港幣)不等,不少人認為既然今後像消費税等税收會上漲,派錢也是一種政府讓利的方式,但較少人將政府預算案派錢放在扶貧的議題上理解。
新加坡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將紅包分為幾個檔次,每人一百至三百新幣(約600至1800元港幣)不等,不少人認為既然今後像消費税等税收會上漲,派錢也是一種政府讓利的方式,但較少人將政府預算案派錢放在扶貧的議題上理解。攝:Roslan Rahman/AFP/Getty Images

不過,現實政治卻指向了另一面。不論是香港還是新加坡,今年的預算案都不約而同地公布了派錢方案。最初,香港政府的預算案沒有派錢選項,3月23日財政司長陳茂波改口提出,向每位合資格市民派發4000元現金。司長特別強調這是「拾遺補漏」——在預算案公布後,政府聽到不少派錢的信息(其實,預算案徵求意見時各政黨已表達同樣的訴求),因此政府回應市民期望進行有針對性「派糖」(短期抒困措施),而這也是今年預算案主題「關愛共享」的實踐。

坊間的看法則是,這次派錢是建制派陣營為了自己的選舉利益而帶頭向政府要求派錢,而部分民主派等也有同樣的利益,政府抵制不了各個黨派合力施加的壓力,因此決定修訂預算案,改為「有針對性」派錢。(註二)不過,對普通的民眾來說,既然對政府的信任度不高,而且政府過去幾年的預算案對社會底層的紓困措施不見得很有成效,因此在政府盈餘極高的情形下,不如人人有份的派錢更為有效。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