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唐映紅:一李兩表,李敖在大陸的雙重誤讀

陸台兩岸政治人物對李敖的不同評價,「大師」或者「朋友」/「敵人」,或許代表了他在兩岸的尷尬。

2005年9月20日,李敖在北京故宮遊覽。

2005年9月20日,李敖在北京故宮遊覽。攝:Imagine China

特約作者 唐映紅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18-03-19

3月18日,頗具爭議的台灣著名作家李敖在台北榮總因腦瘤不治病逝。一個前半生在台灣成名,然後又逐漸被邊緣化的作家,後半生在大陸繼續聲名鵲起,他的離世恰逢美國《台灣旅行法》落地生效,因此也註定在台陸兩岸會掀起了不一樣的波瀾。

在百度百科「李敖」的條目裏,「人物評價」一欄排名最前面的兩位評價人,第一是趙洪祝,中共十九大代表,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他對李敖的評價是:「我覺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堅持我們祖國的和平統一,反對『台獨』,這是我們特別令人尊敬的事,因為我們的祖國確實要走向統一,特別是和平統一的道路,大師的主張我是非常贊同的。」

排名第二的評價人是宋楚瑜,曾經的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台灣第一位民選省長,親民黨黨主席,四度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屢敗屢戰,他對李敖的評價是「他有一句話對我來講印象很深刻,他說天下沒有退休的戰士,只有戰歿的將軍。也就是將軍是戰死在沙場。他為他的理念,他會有相當的執着。所以很多人說李敖先生是一位俠骨柔腸的好朋友也是最難纏的敵人。」

大陸60、70後知識人的啟蒙導師

陸台兩岸政治人物對李敖的不同評價,「大師」或者「朋友」/「敵人」或許代表了他在兩岸的尷尬。「大師」是對他者的敬謂,「朋友」/「敵人」才是「我們」的人。在社會面,大陸知識界對李敖的評價就沒有趙洪祝那樣敬謂,曾任《南國早報》副總編輯的媒體人劉原的一篇紀念李敖的文章可能代表了大陸知識界的一般看法,《曾為人傑,終成小丑》。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