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曾國平:「錢太多」的香港政府,與為少數人服務的預算案

香港面對一個世間罕有的困局:政府沒有負債,隨時能夠動用的自由儲備以萬億計,財政盈餘屢創新高;政府苦惱的不是錢從何來,而是錢往哪裏放。

2018年2月28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18至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於下午召開記者會回答記者對預算案的問題。

2018年2月28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18至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於下午召開記者會回答記者對預算案的問題。 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刊登於 2018-03-03

#評論#曾國平

香港面對一個世間罕有的困局:政府沒有負債(iBond只是「派糖」措施(紓困措施),政府根本沒有借貸需要),隨時能夠動用的自由儲備以萬億計,財政盈餘屢創新高;政府苦惱的不是錢從何來,而是錢往哪裏放。

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案》公布,政府在2017/2018年度預計盈餘達1380億(港元,下同),財政司長陳茂波「曾規陳隨」(編按:曾指前財政司長曾俊華),宣布大量派糖措施。除了例行公事的退稅退差餉、公屋免租福利加碼,較有「創意」的措施是海洋公園補貼和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免考試費。一年又一年,政府坐擁巨資要尷尬洩洪的情況依舊,輿論爭議應否動用財政儲備的觀點亦叫人氣悶。與其着眼每年預算案的細節,我們不妨看遠一點,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解釋香港政府財政的奇特現象,思考可如何改變現狀,令資源的分配更有效率。

少一點哲學,多一點科學

財政司長陳茂波被問及對派錢的看法時,回答說「這不是我所相信的」,而現任特首一直標榜的,是一改以往守財奴風格的「理財新哲學」。又信念又哲學,政府財政彷彿是一門不容易參透的藝術,莫測高深。然而,財政政策是否就由官員專家玄之又玄說了算?

揭開語言的外衣,政府財政其實是「有數得計」的客觀操作,可以一五一十地將道理說得清楚。政府財政的作用是什麼?主要有三:一、財富再分配,透過稅收和福利支出拉近貧富距離;二、累積儲備應付不時之需;三、除政府基本運作外,作教育、基建等公共投資。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