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風物深度

異鄉人——雷立柏:東西方的對話不只有手機和高鐵,還有孔子和柏拉圖

中國人為什麼要學習西方古典語言?「可以幫助中國人理解現代概念,比如什麼是法律,什麼是權利,什麼是秩序。」

對於中國人來說,學習西方古典語言,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可以幫助中國人理解現代概念,」雷立柏說,「比如什麼是法律,什麼是權利,什麼是秩序。」

對於中國人來說,學習西方古典語言,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可以幫助中國人理解現代概念,」雷立柏說,「比如什麼是法律,什麼是權利,什麼是秩序。」圖:Tsengly / 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鞠起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18-02-01

#異鄉人

奧地利人雷立柏(Leopold Leeb)是一位古典語言學者。他在北京生活了二十二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和劉震雲、閻連科做同事,用中文講課,用五筆字型打字寫書,用保温杯泡茶水喝。然而,他的足跡幾乎從不涉及這個城市現代、繁華的部分。除了在校園裏教書,他總是騎着一輛自行車,探訪北京的老教堂、傳教士墓地,或者去古老的西山遊蕩。他樂於和記者提起的,都是舊時光裏嘗試開啟中西文明對話的文人學者,從利類思到利瑪竇,再到李提摩太和英斂之。

雷立柏教授拉丁文、希伯來文和希臘文這三門古典語言,平日在大學裏教,週末借用一家出版社的辦公室向社會大眾教,錄視頻在網絡上教,並撰寫與之有關的中文詞典。這份工作相當冷僻,有時一堂課上只有六、七名學生,有的是基督徒想要讀懂聖經舊約,也有的學生聽說「拉丁文是上流社會的語言」才想來學,上了幾節課又被枯燥複雜的語法嚇跑。

2017年,雷立柏整理出版了中文隨筆集《我的靈都》。在書裏,他將北京稱為「精神家園」,並記錄了在北京穿斜街走胡同的發現和感受。這本書在一些學者、學生和文藝讀者的圈子裏成為一個小小的「爆款」。雖然爆炸的強度尚不及那些大眾流行作品,但從此之後,雷立柏辦公室的訪客開始紛至杳來。

每次接待客人,他都事先套上一件自己印製的黑色T恤,上面用楔形文字、拉丁文、古希伯來文、古希臘語和中文寫着「精神使人活」。他樂此不疲地向人們解釋學習古典語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概因為重複太多次了,乾脆寫成一頁紙,印了很多頁。當端傳媒記者剛剛在他的辦公桌前坐定,雷立柏便抽出一頁,「我想說的都在上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