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我在盧浮宮學習修文物:面對科學,人才是主角

即使是在顏色都可以以數字表達的今天,文物修復依然是一場修復師與藝術品之間「人性」的互動。

我在盧浮宮學習修文物:面對科學,人才是主角
法國國家文物修復中心和國家遺產保護實驗室的修復人員在盧浮宮博物館實驗室拍攝一幅畫作。

兩年前,中國中央電視台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許多華人觀眾開始好奇「文物修復」這個行業。而在歐美地區,因為藝術贊助發達,博物館經費相對充足,文物修復與保護早已發展成為一項產業,相關的教育、資質評估和供求市場都有一套成熟的運作方式。我是有幸十年前在巴黎接觸到這個領域的。那是2007年到2009年,我在盧浮宮學院攻讀博物館學與文物修復的碩士學位,近距離體驗了一次歐洲主流的文物保護理念與技術。

說起盧浮宮,人們去那裏欣賞文物,但不多人知道,其實它還有一座藏身於自己博物館內部的「盧浮宮學院」(Ecole du Louvre)。這學院建於1882年,出於盧浮宮想給自己培養研究和管理人才的目的。有了這座學院,人們就可以不僅在此欣賞文物,更可以就在盧浮宮學習如何鑑賞文物,以及如何修復文物。直到今天,這個學院仍在為法國的文博行業源源不斷地輸送着新鮮血液。

那一片片重新鮮豔起來的色彩,就像一條條時間隧道,把我們帶回這幅作品剛被創作出的年代。
法國國家文物修復中心和國家遺產保護實驗室的修復人員在盧浮宮博物館實驗室分析一枚古董銅像的放射照片。
法國國家文物修復中心和國家遺產保護實驗室的修復人員在盧浮宮博物館實驗室分析一枚古董銅像的放射照片。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