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大學學系如何被排名榨乾?香港高教「離地」之謎

筆者之一的黎恩灝在一星期前,到訪座落英國的QS辦公室與該公司主管人員會面。席間,代表QS的Ben Sowter不諱言,目前並無一個實質評核教學質素的指標。故客觀上,一所大學在這些排名榜位置孰高孰低,更多取決於研究成就。

今日香港有關高等教育的新聞,除了學術自由的爭論外,就是每年度的國際大學排名最為人所道。大學的國際排名,如何實質影響一個大學學系的資源以至存亡?

今日香港有關高等教育的新聞,除了學術自由的爭論外,就是每年度的國際大學排名最為人所道。大學的國際排名,如何實質影響一個大學學系的資源以至存亡?攝:Dale de la Rey/AFP/Getty Images

黎恩灝、孔浩名

刊登於 2018-01-26

#黎恩灝#孔浩名#評論

近日,筆者在香港中文大學本科就讀的學系政治與行政學系,主事人提出兩項改革構思,分別是提議把教學語言由廣東話改為英語,以及削減小組導修(interactive tutorial)的數目。表面看來這純屬個別學系的課程改革,但改革背後的考量,卻與迎合大學追逐排名、競奪研究撥款的風氣不無關係。

這次改革的倡議人希望透過側重英語教學,吸引更多海外學生就讀,提升學系的國際排名。然而,這種「國際化」構想只是主觀地期望本地學生在新環境下能提升自身競爭力,但改革能否促進學習知識、令學生學以致用,卻成疑問。另一方面,減少導修課的建議,按倡議人的邏輯,能讓教授職系的老師騰出更多時間做研究工作,爭取更多研究撥款。至於教學需要,可由合約講師以大班授課形式代替,這樣做亦能減省教學助理數目,可調節成本。

一個學系試圖大刀闊斧地改革,既有改變教育理念和建立學生身份認同的考慮,但更多的其實是資源問題。今日香港有關高等教育的新聞,除了學術自由的爭論外,就是每年度的國際大學排名最為人所道。大學的國際排名,如何實質影響一個大學學系的資源以至存亡?

揭開大學排名公司的面紗

今日在國際流行的大學國際排名表,主要是私人公司的產品,而非來自非牟利機構。其中Quacquarelli Symonds(QS)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為兩個最受重視的國際排名表。它們的排名指標具有兩個主要特徵: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