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何邊書:華為的困局根植於「產業民族主義」

華為在5G上的「領先」有沒有被誇大,這種「領先」是不是這麽重要?值得進一步分析。
2018年12月15日,在波蘭華沙的華為第一家商店開幕儀式上,有不少華為商標的蛋糕。

華為「公主」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捕一事引起廣泛關注。美國雖有因違反制裁禁令而處罰中國公司的先例,但直接拘捕公司高層還是第一次。何況美國「打壓」華為並非單一事件。有理由相信,這是美國打擊華為的一環。

基於華爲與中國政府不清晰的關係,美國擔心華為的理由有三個:第一,5G是當前各國競爭的大蛋糕,華為在5G研發中處於領先地位;第二,華為曾有「剽竊」美國科技的歷史,美國認爲華為一直盜竊美國技術;第三,美國擔心華為可能在設備中安放後門,為中國「間諜活動」提供便利。至於華為涉嫌偷運美國禁運品給伊朗,只能算較爲次要的理由(但正好被用來做口實)。

平心而論,所謂剽竊和「間諜活動」都缺乏證據。即便是美國智庫CSIS最新的相關報告(James A. Lewis: How 5G Will Shape Innovation and Security A Primer),在剽竊和安全問題上對華為的指控都非常空泛。

華為多年前曾被指控剽竊思科的技術,但現在華爲投入巨大的研發費用,其獲得的專利不太可能僅憑「剽竊」就能得來。不過,除了一般理解的投入開發新技術之外,華為近年還大規模收購外國科技公司,因此華為「自主研發」的投入並沒有紙面上這麼大。只是雖然這些收購行動已經引起外國的關注,但收購本身是合法的,通過收購獲取技術/專利也是西方企業慣用的模式,因此把華為的行為指責為「剽竊」也有失公道。

至於美國不斷聲稱的華為在硬件中安放後門的指責,雖然在技術角度確有可能,但美國也很少拿出真憑實據。CSIS報告在這方面引用的還是美國2012年國會報告的內容,裏面提及的「證據」大都是環境證據,比如認爲華為和中興對美國調查不配合,沒有正面回答美國方面的問題(大部分是華為和中國政府的關係)等等。美國不拿出直接的證據,可能是沒有,可能是有國安方面的考量,但在中國人看來更像是「口説無憑」。

事實上,美國2012年國會報告中花最大量篇幅描述的,是華爲與中國政府的可疑關係;CSIS報告重點放在華為5G技術的進步對美國國安的影響上。綜合分析,若華為成功佔有市場,美國將面臨三種國安挑戰:第一,在5G技術中將不得不受制中國;第二,華為萬一在設備中安放後門,美國就無法防備;第三,華為在5G技術的領先將幫助中國在其他高科技產業領先,從而可能在科技上「彎道超車」。

可是,華為在5G上的「領先」有沒有被誇大,這種「領先」是不是這麽重要?值得進一步分析。爲此,必須回顧並分析電信與5G技術的發展史。

2018年12月12日,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被監視下從加拿大溫哥華的家中離開。
2018年12月12日,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被監視下從加拿大溫哥華的家中離開。

5G技術是全球化的產物

5G時代與之前不同的地方是,從一開始,國際電信產業的持份者(包括製造商和運營商)已策劃了一個統一的國際標準。

在電信發展史上,全球無綫電話長期使用多個標準。在1G時代(模擬制式的「大哥大」電話),日本用NTT,美國用AMPS,北歐用NMT。在2G時代,全球有GSM和CDMA系統兩個陣營。到了3G時代,全球進一步分爲UMTS 、EDGE、W-CDMA、CDMA2000、WiMAX、TD-SCDMA等陣營。這些標準不統一,加大了製造商和運營商的成本,國際旅行者到標準不一的地區旅行也非常不方便。

到了4G時代,如果不算上「3.5G」的HSPA+技術,一開始LTE和WiMax技術並行,最後LTE(及其變種)戰勝了WiMax。LTE有兩個變種,一個是分頻系統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一個是主要是中國在用的分時系統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FDD和TDD在底層編碼上是一樣的,區別在於「雙工」(duplexing)的模式,FDD用兩個頻率,一個頻率用於上行傳輸,一個用於下行傳輸;TDD用一個頻率,以交錯的時段分別實現上行和下行。有人認爲由於在底層它們相通,於是還只算是一個標準。如果這種説法成立的話,LTE算是全球首次基本用上統一標準(當然這是競爭之後的產物)。這在無綫通訊中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因爲它極大降低了生產和使用的成本。現在大家到國外旅行,手機上網漫遊非常方便,費用也相當低廉,標準統一是最非常重要的因素。

於是,到了5G時代的門檻前,全球電信業持份者紛紛認識到全球標準統一的好處,於是從一開始就決定不搞兩套系統,而是共同協商同一標準。這在無線電訊史上是第一次。
不另起爐灶的一個原因是5G系統非常複雜。5G計劃把三個不同的應用場面聚合在一起。第一個是「傳統」的電信和移動上網服務(eMBB場景),這個應用的關鍵是帶寬要夠寬,速度要足夠快。某种意義上說,是4G的升級版。第二個場景是遠程控制(uRLLC場景),例如無人機、無人汽車、遠程醫療等,這種應用更需要低延時性。第三种應用場景是把能想到的日用設備都連上網(mMTC場景),紛紛從「笨蛋」變爲「智慧」,比如電冰箱、電飯鍋、電燈之類(即所謂「物聯網」)。這種應用場景不需要很快的速度,也對實時性要求不高,但由於涉及的「智慧產品」數量極爲龐大,於是要求網絡容量足夠高,功耗則越低越好。

這三种場景的要求差別很大,很多時候甚至互相衝突,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要連上網。於是整個5G系統就變成一個龐然大物,單獨開發的難度很大。統一標準,能便利系統開發。

解釋5G系統不再另起爐灶的另一個說法(甚至更重要),是到了4G年代電子產品已進入微利,如果5G繼續分裂為兩個或以上的陣營,會嚴重影響整個行業的盈利。這一點與以上討論的5G系統複雜也是相關的:正因為系統複雜,開發和建設費用都高,投入必然相當巨大,也影響贏利。

不過,筆者認爲,微利預期只適用於傳統場景的情況。而且,在傳統場景下,以當前應用而論,對大部分人來說,4G速度已經足夠快,更大的需求WiFi可以滿足。因此對普通消費者而言,若沒有「殺手級的應用」,他們是否願意花更多錢去從4G轉用5G,尚有很大疑問。很多普通消費者並沒有強勁的數據需求——美國2G服務在2017年底才中止,使用3G網絡的還大有人在——或許「擴增實境(AR)」是一個應用,但目前還限於遊戲領域。

相反,如果5G應用真的能成功擴展到其他兩種場景,涉及的多是行業應用,利潤將很大。可是,無論「智慧產品」還是遠程控制,都要等5G建設好才能發展應用,但能否實現、以及真實需求的規模,都還有待檢驗。比如無人駕駛汽車是否實用?比如是否每人都需要一個從辦公室就能控制的電飯鍋?即便這些電器「應該」連上網,爲何不用wifi而要用5G?這些都很成疑問。

因此,雖遭媒體力捧,5G技術仍然像是一種營銷的手段,真實的贏利前景和贏利時間尚無法肯定。

華為並非「一統天下」

整個5G系統,大致可分爲用戶設備(包括傳統移動電話及非傳統的設備如智慧用品、無人汽車等)、無綫接入網絡(RAN)、骨幹網絡三大部分。制定5G標準的聯盟(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3GPP)包括芯片設計、網路設備商、運營商等等。由於系統複雜,「部件」衆多,涉及的標準和專利很多,沒有一家能「獨吃」。如科技評論者項立綱的一篇文章指出,現在全世界5G標準立項且通過的標準共50項,中國移動的標準佔了10項,數量最多。

華為之所以比中國移動還引人注目,是因為華為競爭的是最基礎、最核心的標準,即編碼標準。編碼標準分爲數據信道(實際數據的編碼)和控制信道(控制信號)兩種,數據通道又分爲長碼和短碼兩類;控制通道的編碼很短,故此不涉及長碼。編碼標準主要有三家激烈競爭,美國高通主推的LDPC方案、中國華為主推的Polar方案、歐洲主推的Turbo方案(該方案在3G和4G時代是主流標準)。

在2016年10月的國際會議上,在eMMB情景中的數據通道的長碼方案採用高通主推的LDPC碼,短碼懸而未決。2016年11月的第二次會議中,eMMB情景中的數據通道的短碼方案也被LDPC拿下,但eMMB情景中的信號通道的短碼方案則被華為的Polar方案拿下。在2018年6月,這些結果正式被公布為5G的標準。

這裏值得指出幾點。

第一,在5G應用中的三大情景,目前只確定了eMMB情景的編碼標準(即最傳統的手機語音數據應用),其他兩個情景尚在討論中。

第二,中國很多媒體和自媒體一直宣傳的華為贏得5G標準有點誇大其詞。正確的説法是,高通和華為在三項投票中(數據通道長碼、數據通道短碼、控制通道)贏了兩仗,輸了一仗。

第三,華為力推的Polar碼,其實不是華為自己的發明,是一位土耳其專家提出的理論。華為基於這種理論做研發,獲得一些專利。但亦有人指出,專利並不都在華為手上。因此,它應該被形容為「華為力推」的方案,而不是「華為的方案」。這兩者有很大分別。

因此,華為在5G中是成功的,但其成功程度並非沒有被誇大的嫌疑。從技術上說,華為尚未取得令人擔憂的壟斷和領先地位,在關鍵芯片上還依賴外國,整個5G國際市場還是多邊合作的共贏局面。這本來也是全球化經濟的特徵和願景。

2018年9月26日,中國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PT Expo China 2019期間,一名男子在華為5G廣告牌前用手機講話。
2018年9月26日,中國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PT Expo China 2019期間,一名男子在華為5G廣告牌前用手機講話。

5G技術先天帶有「產業國家主義」色彩

放在以前,華爲這些成功實在不足以被專門針對。諷刺的是,5G技術又先天帶有「產業國家主義」色彩,與這種產業全球化理念相悖。

首先,5G時代的願景是把一切可以連上網的事物都網絡化,社會將前所未有地依賴網絡,這必然帶來安全問題。

在5G之前,電訊業其實也被廣泛視為「重要基礎行業」,與國安密切相關。中國尤其如此,比如中國電信業一向禁止外資插足;當年新加坡電信想要收購香港電訊,還被香港政府和中央聯手阻止。但在前5G年代,「產業民族主義」一般只限於運營商必須是國資企業,5G系統比以前複雜得多,還涉及遠程控制和物聯網,以及背後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一旦被滲透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美國從只關注中國運營商擴展到關注網絡設備的安全性,是值得理解的。

其次,由於初始投入巨大(特別是基建,因為5G 頻率高,傳輸距離短,需要極多的基站),盈利前景尚不明朗,沒有國家政策的推動,5G很難成事。5G還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激烈競爭技術相關聯,這對國家科技競爭力很重要,若完全由市場運作,分立的公司未必有全盤規劃的眼光。

正因如此,5G必然帶有「產業民族主義」的基因。到了在世界開始質疑全球化的年代,「產業民族主義」就不得不成爲一個極為重要的思量因素。

中美都致力5G的發展,將其視為下一個科技競爭的焦點項目。中國早在《中國製造2025》中,已經把5G產業列為重中之重,多個部門聯合支持5G基建,金融機構提供資金、外交機構為之護航等,幾乎是舉國之力。在5G基建方面,中國現有的無線基站已經有35萬個,遠超美國(3萬個左右)。

美國意識到落後,也一改在1G—4G時代任由市場發展通訊產業的態度,開始積極制訂5G產業政策。今年10月25日,特朗普簽署了總統備忘錄,要求制定積極的頻譜政策支持5G。這當然只是第一步,而美國各界也不斷呼籲,政府應該在基建等方面「鬆綁」,減少監管。可以預期,美國政府積極干預政策將不斷出台。

中國和華為未能化解外界質疑

其實華為之所以被單獨拿出來針對,也有部分中國和華爲自己造成的原因。除了華爲與中國政府關係不明這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外,還有兩個重要因素。

第一,華爲追求「通吃」。

華為的真正强大之處(或令美國擔憂的地方)有兩個。首先,它是一家市場佔有率很高的最終設備商和集成商,而不只是芯片商或者電腦提供商。相對於芯片商等,最終設備商和集成商最容易在設備上「動手腳」。即便安裝時百分百安全,單是定期的更新已給「動手腳」留下空間。

更重要的是,華為特點不在於「特別精」,而在於「特別廣」。可以看出,在用戶、無綫網路和骨幹網絡三大塊中,華為的設備都占重要地位,而且它是唯一採取這個「由上至下」通吃的公司。

在設備內的八個關鍵部件上,儘管華為尚未能像設備市場那樣通吃,但在小型基地台芯片組和網絡處理器方面,華為都躋身前三,能與華為匹敵的公司寥寥無幾。而且華為在市場佔有率不高的其他六個關鍵部件上,還有備用的技術和開發能力。

這與其說是華為擁有過人的技術,不如說是一種充滿中國式的自力更生的「產業民族主義」市場策略。與之相比,美國不但沒有一個「通吃」的廠商,在無綫通訊網的基建上,甚至整個美國都沒有設備商。美國以前最有名的設備商朗訊(Lucent)早在2006年已經被阿爾卡特(Alcatel)兼併,隨後整個阿爾卡特—朗訊又被諾基亞兼併。思科公司一向只提供骨幹網絡設備和用戶端設備。於是美國要建設5G無線網絡,不是用中國的華為、中興,就是用歐洲的愛立信和諾基亞產品。

美國之所以在無線通訊網設備上「全軍覆沒」,是因爲美國廠商基本遵循市場優化的原則,不會不顧成本地在各條戰綫上追求「一統天下」。朗訊本身就是從巨無霸AT&T分拆出來的公司。美國政府基於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經濟考慮,也沒有出手扶持設備產業。在全球化時代,這些做法都沒有問題,但放在「產業民族主義」的角度下考量,美國公司的策略不能不說是一個頗大的缺口。這也是美國一定要拉上歐洲的原因。

華爲爲何能(看起來)違反經濟規律,這和中國政府的支持當然關係重大。不過詳細討論超出本文的範圍,此不多談。

由於華為的「通吃」特性,它的規模遠超其他的電訊設備公司。2017年它的銷售額接近第二名的思科兩倍,接近其無綫設備競爭對手諾基亞和愛立信的3-4倍。其規模有助於它利用更低的價格把對手擠出。華為設備價格的相對低廉,也很可能與中國政府背後的支持有關。這些都有助華為佔領市場。早在2014年,華為就獲得世界第一份5G商業合同,在俄羅斯測試5G技術,為2018世界盃服務。華為董事長最近宣佈,華為已經獲得22份5G的商業合同,在5G市場獲得先機。

第二,中國過分強調民族主義,過分強調「技術獨立」,「統一的國家利益」,進一步加深外國的質疑。

中國在產業標準上早有「產業民族主義」的先例。比如在2003年,中國提出WAPI標準,要求所有Wi-Fi設備都需要用其標準,而且手機上不得支持Wi-Fi。中國和Wi-Fi聯盟角力好幾年,到2009年,中國才不得不採取「兼容方案」,為Wi-Fi開禁。

在2006年,中國又在3G標準上力推大唐TD-SCDMA標準。如果按照完全的市場運營原則,不成熟的TD-SCDMA標準必然不可行,其能上馬完全是中國提供大量補貼、硬性要求中國移動的力推的結果。中國移動的3G業績很糟糕,於是不得不提前升到4G,在4G時代搶了先,在5G年代也率先推出多項標準,這有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5G時代依然如故。2018年5月,中國網上突然興起討論,指責中國聯想公司在上述2016年的兩次國際會議的投票中「出賣華為」,引起不小風波。矛頭直指聯想老總柳傳志。聯想否認,但含糊其辭,鑒於柳傳志人脈甚廣,因此還出現「電訊業大佬紛紛力挺柳傳志」之事。這種指責認爲,正因聯想沒有「支持」自己人,在2016年第二次會議的對數據通道短碼的投票中,聯想以及其子公司摩托羅拉沒有支持華為的polar方案,以致其落敗。在一些人的眼中,中國公司「必須」支持中國公司,否則就是「賣國」。

這種「產業民族主義」的心態與全球化摒棄國界區隔的潮流,或者說與國際產業界決意形成「統一的5G標準」的國際協作精神背道而馳。一方面,這種心態進一步鼓動了中國的民族主義;另一方面,它也助長了外國對中國的「陰謀論」,擔心中國在制定科技標準背後的意圖。

在這種「產業民族主義」的宣傳下,即便華為真的不存此心,要擺脫外國敵視,也注定無法成功。中國這樣做到頭來可能會得出「一拍兩散」的結局。美國傳出消息,正考慮以「緊急狀態」的名義,規定美國不得進口華為和中興的設備。其他國家暫時沒有這麼極端,但相信在美國積極推動下,響應美國的盟國最終不在少數。最極端的情況,5G產業在政治壓力下再次形成兩個標準或兩個陣營,這對整個產業界來説可能是最大的苦果。

(何邊書,科技與科技史作家)

讀者評論 2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時隔一陣子再來看這篇文章,發現作者當下完全沒把「間諜」問題考慮進去。但技術部份,受教了!會自己再進一步瞭解。

  2. @China 1: 名詞翻譯是小事. 作者完全不懂”技術民族主義”內涵才是大事. 自從TD-SCDMA失敗後.中國電信產業已經全面放棄自有標準.沒有人再敢講”技術民族主義” 這不是是針對內行的文章. 還要我一年花60USD我 來讀…誰給我翻譯翻譯.

  3. 這個作者給人感覺是被華為收買了。

  4. 我覺得總體而言這是一篇好文章。
    首先,技術上沒有什麽問題,解釋的也很清晰。5G確實是可能帶來很大變革的行業,不僅僅是加速而已,譬如物聯網、P2P通訊等。至於FDD/HDD的翻譯方法有很多,譬如“頻分多值/碼分多值”也行,不用苛求。作者是否技術專家我不知道(畢竟不是一篇針對内行的技術文章),但至少我不覺的是“技術盲”。
    其次,文章邏輯也很清晰,從國家的角度來解釋華爲的困境。孟被捕我覺得明顯是政治事件,而不單純是技術或司法。美國對華爲的調查持續了多年,而且華爲也都積極的配合,一直都還算太平;爲何在這個微妙關口出事?又是用這種嚴重方式?凡事都不可能是100%,如美國三權分立的制度。“紙牌屋”描寫的很清楚了。
    最後,我也認爲華爲雖然是犧牲品,但是在中國國家的背景下又是很難避免被犧牲的。華爲這些年國際化做得非常成功,可謂是唯一不通過并購實現國際化成功的中國企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任正非的眼光,包括努力擺脫中國本土公司的形象。譬如國際化人才、管理體系、技術體系等,同時他本人對政府干預市場也很反對(這是當年堅持不做“小靈通”的原因)。但是,在目前國家和國際的大背景下,最後還是擺脫不了他的“中國根”帶來的困局。

  5. 難得一篇好文章,是現在的端文章裡很難有的!
    我認為與其說是彎道超車,不如說是暗渡陣倉。彎道超車是大家能看見,也能期待的。暗渡陣倉是不能察覺的。現在對家已來到你家門口,才驚覺自己反應原來太慢了!當然仍是要急起直追,但就算有國策配合,還是不夠的,所以要用其它技倆,拖慢對家的速度,兼杜塞他的其它進路。

  6. @Vanning 完全正確. 我估計作者沒有法律背景(LLM JD.)也不是念電信產業出身.

  7. @Derf: 作者是技術盲. 華為5G就像一個小賊而且還是未遂. 中國的技術民族主義的美夢在3G國標TDSDCMA失敗後就已經沒有了.更有趣的是, 當初華為實際上也沒有真的大力支持TDSCMDA.反而投資更多在歐洲3G標準WCDMA
    華為被打擊不是因為想在5G佔領一些規範, 動了誰得奶烙 就只是因為華為是中國廠商. 我曾在北京就做這個課題一年, 沒有技術和一些法律背景做不好, 會讀書是沒有辦法深入這個課題

  8. 华为终端和网络设备都离不开全球化包括美国的供应商,所谓独立自主在产业链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的前提下无法成立,即使利用政府资金研发自主,只能赢得既有产业里的短期优势,在长期关键革命式创新上,所谓政府扶持根本靠不住

  9. 有幾個沒有轉成繁體的字(种 -> 種)。另外,雖然會很麻煩但不曉得有些用詞可不可以也能隨繁簡體調整? 例如:硬體<->硬件、遠端<->远程等。

  10. 這篇談很多產業/技術內涵,是很不錯,讓非業內人士開了眼界,可惜基本文字品質略有疏漏。有簡體字沒改成繁體,有不一致的寫法 (WiFi/wifi),有錯字 (贏利/盈利)。不是想雞蛋裡挑骨頭,但這狀況在好多篇文章都有,很難忽視。希望端傳媒能加油。

  11. 跟思科的诉讼结果,只说华为不在美国销售受到指控的产品,没看到说不进入美国市场。

  12. 孟被逮的罪狀是詐欺美國金融體系,在美國本來就是重罪,證據確鑿,不是什麼違反禁運。

  13. 非常全面,中肯,收获很大,感谢

  14.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的正確翻譯應為「頻分雙工」,請知悉。

  15. 此文作者究竟是對科技沒有起碼的瞭解,還是接受中共利益輸送為匪張目?華為剽竊沒有證據?華為竊取Cisco的操作系統,連代碼裡的comment都一字不改,居然說沒有證據?Cisco最終與其settle時,華為承諾永不進入美國市場,幾年之後華為撕毀協議,無恥到了極點。
    端傳媒如果這類品質低下的文章發得過多,恐自毀聲譽。

  16. 我覺得樓下這位讀著沒有看懂文章,作者同意華為不是自己搞一套標準的,技術民族主義的部分是舉過去的例子論證為什麼現在華為會受到猜忌

  17. 作者自己也說華為只是偷雞摸狗在統一5G標準 之下想搞polar方案. 而且還失敗了.這哪是技術民族主義(當年的TD-SCDMA才是). 這是所有公司都會搞得技術堡壘.. 標題和內文完全無關.誤導的很嚴重

  18. 看得我都暈了.5G只有全球統一標準.華為也只是在統一標準下搶專利和市場. 中國沒有制定自己5G標準.也沒有能力. 作者完全完全不了解3GPP架構. 讀者請先掃盲一下https://www.esmchina.com/news/201806141357.html

  19. 这文章好,是近期我看过的非政治数文章中最好的,因能点出华为事情的“技术”面情况来说明现状,补充了现有新闻的缺乏和片面,谢

  20. 我记得孟被抓的时候,华为在网上一直刻意保持低调,估计目的就是为了不打草惊蛇,不让中共过度反应。现在中共为了孟可以连抓三个加拿大人,可见华为和政府的关系越来越说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