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特朗普最新關稅戰:美中兩國貿易現況如何?中國有哪些牌可出?

「關稅影響就像油價飆升、地震或旱災的供應衝擊。」10張圖表呈現關稅戰2.0下中美貿易的關鍵數據和議題。
2023年5月13日,北京一名商販在中國和美國國旗形狀的星球的攤位上擺放食品和飲料。攝:Andy Wong/AP/達志影像

重返白宮10周,特朗普預先張揚的關稅大棒終於落地。

「今天是解放日——我們等待已久的日子。2025年4月2日將永遠被銘記,這一天,美國工業重獲新生,美國的命運被重新奪回,我們開始讓美國再次富裕起來。」

在美國時間4月2日,特朗普公布蓄勢已久的針對全球的對等關稅政策。他稱,美國一直「被遠近各國掠奪、劫掠和榨取,無論是朋友還是敵人」,宣布美國進入緊急狀態,對全球徵收關稅。

根據關稅新政,除特定豁免產業以外,美國徵收的關稅既是「地毯式」席捲全球,4月5日起所有國家面對最低10%的「最低基準關稅」;又有「一國家一關稅」的特點,數十個國家在10%的基礎上加徵更高關稅,稅率由10%至50%不等,遠超市場預期。

就中國而言,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中國已先後兩次被美國加徵10%關稅,連同這次宣布的34%對等關稅,白宮官員稱中國商品出口美國將徵收54%關稅。此前,特朗普第二次上任美國總統前的平均關稅為13%,特朗普第一次任職總統前美國對中國平均關稅更是只有3%

同時,中國跨境電商Shein和Temu立足美國市場的小額包裹免稅待遇,亦在5月2日終止。

自2018年開始,特朗普掀起關稅戰,其後拜登政府保留大部分關稅,如今特朗普關稅戰2.0全面開啓,全球經濟正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尤其對於美國和中國這兩大經濟體。那麼,美中貿易現況如何?為何特朗普又揮起關稅大棒?中國又有何對策?端傳媒從一系列圖表切入,呈現中美貿易的宏觀數據和關鍵議題。

美中仍然依存,貿易逆差依舊巨大

根據美方的商品貿易數據,儘管中美貿易戰打響多年,但中美仍然是對方重要的貿易夥伴,只是相對重要性下降。

在2018年,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美中商品的進出口貿易達到6598億美元,佔比美國對外貿易的15.70%,領先於墨西哥的6172億美元(14.7%)和加拿大6115億美元(14.5%)。

但從關稅1.0爆發至今,中國除了在2020年重回首位外,其餘年份已經降為美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在2024年,美中商品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下跌至5825億美元,佔比10.92%,落後於墨西哥的8399億美元(15.8%)和加拿大的7621億美元(14.3%)。

按商品種類來看,美國自中國進口的產品與美國出口至中國的產品截然不同。

排名前列的商品中,2023年美國自中國進口的商品皆是工業製成品,包括電話及其他聲音圖像設備,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低值簡易通關商品(即中國跨境電商的服裝、電器、傢俱等),蓄電池等。

相反,美國出口至中國的頭三類商品都是農產品和資源,包括大豆、石油氣、原油,其後的產品才是工業製成品,如集成電路、渦輪噴氣發動機及其他燃氣輪機、半導體生產儀器等。

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美國對華加徵關稅,旨在減少對華貿易逆差,但貿易數據可見逆差局面未改,只是逆差的數值和比例都有所下降。

在2018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歷史新高的4182億美元,佔美國對全球貿易的逆差的近半。及至2024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下跌至2954億元,佔美國對全球貿易逆差的26%——但中國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

2020年4月22日,加州卡森市,從空中俯瞰馬拉松石油公司的洛杉磯煉油廠,該廠是該州最大的汽油生產商。攝:David McNew/Getty Images

加徵關稅的理由:國家安全、芬太尼、不公平貿易

「對我而言,字典裏最美麗的詞是『關稅』。」特朗普自稱「關稅俠」(Tariff Man),為何特朗普對關稅情有獨鍾?美國加徵關稅又有哪些法例依據?

翻看特朗普政府的表述,特朗普政府視關稅為實現多種「美國優先」政策目標的強大工具,包括平衡貿易,糾正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推動製造業迴流美國,提高美國產業競爭力;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增強國家安全,以及減低公民稅收,增加聯邦政府收入。另外,關稅亦是威脅的手段,迫使他國在非貿易問題的談判中作出讓步,如芬太尼、非法移民,還有近期的TikTok的出售問題。

在法律層面,美國總統和行政部門擁有很大權力,能依據多個法律條文加徵關稅。在特朗普2.0時期,特朗普早前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徵25%關稅、對中國加徵20%關稅都是首次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而新近的全球對等關稅同樣依據此法。IEEPA賦予總統廣泛權力實施經濟和金融制裁,既不用通過國會,亦不像其他加徵關稅的法例那樣需開展貿易調查,因此能迅速加徵關稅。

對此,特朗普的理據是「非法移民和毒品,包括致命的芬太尼,所帶來的極大威脅構成根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的國家緊急狀態」,而加徵對等關稅的理據則是「巨大商品貿易逆差對國家安全和經濟構成嚴重威脅。

除了IEEPA,特朗普亦在重返白宮後兩度使用《1962年貿易法擴張法》第232條加徵關稅。「232條款」始於冷戰,允許美國​​總統出於「國家安全」原因提高某些商品的關稅。在2025年2月10日,特朗普援引《1962年貿易法擴張法》第232條,宣布自3月12日起對進口鋁材的關稅提高至25%,同時恢復對進口鋼材徵收25%關稅。

現時,美國商務部亦將矛頭指向木材和銅,調查進口木材、木傢俱等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同時對進口銅展開「232調查」,並指責中國利用國家補貼和過剩產能破壞全球競爭。

在美國總統的關稅工具箱中,《1974年貿易法》第201條款和第301條款亦是常規的法例手段。根據201條款,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認定不公平的進口競爭損害或威脅國內產業,總統有權採取加徵保護性關稅。在2018年1月,美方認為從外國大幅進口洗衣機損害美國洗衣機產業,自中國大陸大量進口太陽能電池與模組嚴重傷害美國本土太陽能電池產業,於是分別向這兩個產業加徵關稅。

在特朗普1.0時期,301條款是對華關稅戰的最主要的法律武器。該條例列明,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認定其他國家違反法律和出現不正當貿易行為,並對美國商業造成阻礙和限制,美國總統可對外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進行報復,包括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停止貿易互惠等。

在2017年8月,特朗普政府啟動對中國的「301調查」,認為中國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方面的法律、政策和做法有不合理或歧視,對美國商業造成阻礙和限制。依此調查,美國在2018-19年先後對華加徵四輪關稅,涉及清單1、清單2、清單3、清單4A和4B價值約3700億美元商品,徵收的關稅從7.5%到25%,佔2018年年美國自中國進⼝⾦額的68.7%。

在拜登政府時期,美國維持大部分關稅,並依據301條款,在2024年9月宣布對價值180億美元的中國關鍵行業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包括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關稅,對太陽能電池徵收50%關稅,對中國半導體徵收50%關稅,對關鍵礦物徵收25%的關稅。

目前,美國的301條款亦劍指中國海事、物流及造船業。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今年初發布301調查報告,認定中國在上述領域有針對性的主導地位是不合理,對美國商業造成負擔或限制。另外,美國的301條款亦對準中國的成熟製程芯片,並已在3月11日召開聽證會。

2023年10月21日,中國山東臨沂市的一個車間,一名工人對剛下線的刨花木板進行外部檢查。攝: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關稅大棒之後:經濟衰退風險、中國進口下跌

特朗普這次對等關稅大棒四面出擊,堪稱人類歷史的經濟實驗,特朗普認為能滿足多個政策目標,但市場擔憂經濟衰退風險。

在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後,美股三大指數連挫兩個交易日,4月4日各自跌近6%收市,跌至逾10個月新低,且齊創2020年3月以來最大兩日跌幅。這兩天美國股市市值蒸發約6.6萬億美元,為史上最大的兩日市值蒸發。另外,多家銀行都上調美國經濟衰退的機率,摩根大通更調高至6成。市場的擔憂不單是因為關稅帶來的經濟影響,還因為美國關稅決策的草率和不合常識,尤其是關稅的計算方式。

在對等關稅措施頒布前,特朗普政府宣稱將針對每個貿易夥伴量身定製新的進口稅,當中的計算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關稅稅率,還納入增值稅、行業補貼、准入門檻、匯率等一系列非關稅政策。

當外界等待特朗普團隊如何量化他國稅率,官方公布的關稅計算公式令人震驚,這條公式認為他國對美國的關稅是美國與該國的貿易逆差除以該國對美國的出口額,然後美國徵收的關稅是結果再除以2。專家普遍認為該公式荒謬且不合邏輯,因為美國公布的其他經濟體對美關稅稅率顯示的並非真正關稅稅率,而只是基於進出口失衡而將其轉化為關稅。4月2日在記者會召開前1小時,有白宮高級官員就解釋,他們採用的計算模型基於一個理念:我們的貿易逆差是所有不公平貿易行為和所有欺詐行為的總和。

2025年4月4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大廳,交易員在工作。標準普爾 500 指數暴跌 5.97%,創下疫情以來表現最差的一週。攝:Michael Nagle/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但PIIE的專家指出,貿易壁壘固然會影響雙邊貿易平衡,可是將每個持續存在的雙邊差額都歸咎於貿易壁壘,實質是顛倒了國際貿易的基本邏輯。例如美韓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韓國對美進口關稅僅為0.79%,但韓國仍被加徵26%的關稅,並不反映真實的貿易壁壘水平。

這個公式持續收到批評,對美國國內來說更現實的廣泛憂慮是引起美國商品價格提高、製造企業成本上升。更何況,被加徵關稅的國家亦很大機會加徵報復性關稅,進一步加大美國的通脹壓力。雖然特朗普堅稱關稅由外國支付,事實上外國生產商亦可能承擔部份成本,但最終支付關稅的是美國進口商,而企業通常會將價格成本轉嫁給客戶,即是最終為關稅買單的是美國消費者。

在加徵對等關稅後,美國關稅稅率將達到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最高點。而美國進口中國商品的關稅,據中國券商統計總體達65.7%,有些商品更達70%-90%,這些關稅成本很可能最終轉嫁到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身上。

有貿易專家表示,美國或許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但沒有強大到迫使外國供應商承擔進口稅的地步,「美國承擔了超過一半的關稅成本,定價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更何況,中國政府亦可能在背後施壓。近來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敦促其中國供應商降低價格,以保護美國消費者免受關稅上調的影響。但據報中國商務部等有關部門已約談沃爾瑪,央視旗下媒體發文指出,美國單邊加徵關稅傷害中美企業,中美企業應該攜手共同應對,「如果沃爾瑪執意如此,那等待沃爾瑪的,就不只是約談了。」

雖然關稅有經濟後果,但減低從中國直接進口商品這個目標還是可能取得一定成效。在2024年5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長達193頁的「301關稅」四年回顧報告,指「301關稅」有助減少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增加從盟友和合作夥伴進口,潛在加強美國供應鏈的多樣化和彈性。

根據美國數據,美國確實大幅減少中國的進口依賴。比較2017和2024年,中國佔美國進口份額下跌8.2%,從21.6%下跌至13.4%。相反,自墨西哥、越南、台灣、南韓、印度和泰國的進口份額合共上升8%,幾乎等於從中國減少的進口比重。同時,關稅戰亦令美國減少對中國的直接投資,2023年美國對華直接投資比2017年減少9.1%。

中國反制:報復性關稅、打擊美企、關鍵礦物管制

作為美國關稅戰的最大應戰方,中國官方的口徑是批評美國濫施關稅是典型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行徑,強調「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已經並將繼續採取堅決措施,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具體而言,中國以牙還牙祭出報復性關稅。面對美國的對等關稅,各國正審視如何回應,但中國是首個正式出招反擊的國家,宣布4月10日中午起對所有美國商品加徵34%關稅,是中國迄今為止的第三波關稅反制措施。早前2025年2月4日,中國宣布第一輪關稅反制,涉及200億美元產品,當中包括原油產品加徵15%關稅,汽車和機械加徵10%關稅。在3月4日,中國宣布第二輪關稅反制,涉及210億美元產品,對原產於美國的雞肉、小麥、玉米、棉花加徵15%關稅,並且將對高粱、大豆、豬肉、牛肉、水產品、水果、蔬菜、乳製品加徵10%關稅。

在美中貿易中,中國是美國農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中國對農產品的加稅被認為能打擊搖擺州份的農民。數據顯示,中國佔美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的16.7%,當中大豆佔比54%,棉花25.9%,牛肉16.1%。事實上,近年中國亦已加大從巴西進口,替代美國農產品對美國打擊,尤其是大豆和玉米。

2024年9月17日,美國威斯康辛州門羅市,一輪超級月亮在一個農場的大豆收割區上空。攝:Ross Harried/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參考特朗普1.0關稅戰的經驗,儘管加徵關稅宣稱提高美國政府的收入,但這些收入美國政府需補貼受報復性關稅影響的農民。據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統計,特朗普1.0時期在批准提供高達610億美元的農民救濟金,幾乎佔2018至2020年中國商品關稅的全部(92%)。

在加徵報復性關稅之際,中國亦多次向世界貿易組織,抗議特朗普對中國商品的加徵關稅。然而,分析指WTO對特朗普政府的執法能力有限。在特朗普1.0時期,世貿組織就裁定美國202條款的鋼鋁關稅,以及301條款中國關稅違反世貿組織的協議,但無力改變美國的決定。因為美國阻止任命世貿上訴機構新成員,令負責聽取成員國提出爭端上訴的機構停擺幾年,世貿組織的裁決因而無法生效。

另外,中國亦通過打壓美國公司反制關稅戰。在這一輪的反制中,中方多個部門以不同理由制裁27家美企(11家美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16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又禁止6家美企農產品禽類製品進口和立案調查最少兩家美企等。而在前兩輪反制中,中國在2月4日宣布谷歌公司涉嫌違反中國反壟斷法,對其立案調查;又在3月4日,商務部宣布將15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10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同時,中國暫停進口美國原木,又暫停美國3家企業大豆輸華資質。

2025年3月6日,中國山東青島港礦石碼頭,建築機械對鐵礦石進行分類。攝: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此外,中國憑藉對關鍵礦產供應鏈的主導(全球產量的60%,加工能力的85%),亦對稀有金屬產品實施出口管制。這輪反制包括將對釤、釓、鋱、鏑、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這些物料可用於軍工、電子產品、航天、汽車工業、醫療設備製造,且中國在儲量、產業鏈佔據優勢。此前,中國亦對25種稀有金屬產品實施出口管制,包括用於生產半導體、太陽能電池等核心技術的礦物。儘管美國已經試圖減少對中國關鍵礦物的依賴,但替代過程需時,中國對此仍有影響力。

在反制措施之外,中國會否促進和美國談判亦是關稅戰2.0的焦點。在特朗普1.0時期,美中經歷23個月、前後14輪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舉行的談判,最終在2020年1月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據此,美國暫停上調部分關稅,以換取白宮所說的「中國對經貿體制進行結構性改革和其他改變」,即放開非關稅壁壘,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加快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等。另外,中國同意在2020年和2021年間,至少購買超過2017年基準數額的2000億美元商品,但最終中國因疫情僅完成約60%的採購目標。

在2020年,兩國曾計劃商討第二階段涉及貿易協議,但從未展開。特朗普政府認為,和中國達成第一階段協議是首個任期的重要成就,然而中國未能遵守協議,在農業、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承諾均未兌現。

在這次關稅戰2.0中,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發言稱,希望各國「不要恐慌、不要報復」,如果不進行報復性關稅,這將是可能的最高關稅。基於今年2、3月兩次對加墨關稅的延期,以及對等關稅並非立即生效,目前的高額對等關稅稅率可能是關稅上限,稅率在談判和博弈後或有暫緩或豁免的空間。

在4月6日,美國財長貝森特就表示,已有逾50個國家與美國開展貿易談判。而被徵收46%稅率重擊的越南,4月4日越共總書記蘇林就跟特朗普通電話,特朗普其後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稱通話「非常有成效」,「如果能與美國達成協議,越南願意將其對美關稅降至零」,暗示其他國家的關稅也能在談判後下調。

但在2025年3月,據報中方不願主動發起對話,因為不想被視為懇求和急於做出讓步,反而選擇先通過官員、學者與其他政府關係密切的人私下談話,確定特朗普的動機。在4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評論文章中,則表示「我們沒有關上談判大門,但也不會心存僥倖,而是做好了應對衝擊的各種準備。」

至於美方,特朗普在今年2月被問及是否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時,特朗普稱「有可能」,指美國與中國「達成過一項很好的貿易協議」,問題在於「拜登並沒有敦促他們遵守這個協議。」在4月6日,特朗普則表示,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超過1萬億美元,除非中國解決貿易逆差問題,否則不會與中國達成任何協議。

在4月7日,特朗普又威脅稱,若中國不在週二之前撤銷對美加徵的34%反制關稅,美國將從週三起對中國再額外加徵50%關稅。白宮官員確認,若最新警告的關稅生效,美國對中國徵收的關稅總額將會達到104%。此外,特朗普稱所有中方要求與美方的會談都將會終止,美國與其他提出會談要求國家的談判,將會立即展開。

中國出口韌性:製造業基本盤、多元化出口,綠地投資

從特朗普1.0開始,中國出口就受到政策的阻礙,但憑藉強勁的製造業基礎,中國出口仍保持韌性。但這次面對關稅戰2.0,中國舊有的關稅避險路徑將面對新的挑戰。

從基本盤來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佔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31.6%。根據統計,儘管中國對美出口佔比下降,但中國出口佔全球出口的份額增加,其貿易順差亦持續擴大。根據WTO的數據,中國的出口佔全球出口的份額,從2017年的12.8%,增加至2023年的14.2%。據海關總署,中國的貿易順差亦從2017年的4196億美元,增加至2024年創歷史新高的9921億美元。

以服裝、消費電子、太陽能板(光伏)和汽車為例,中國在這四大行業皆佔據很高份額。根據榮鼎諮詢的研究報告,中國仍然主導全球服裝和紡織品的生產和出口,全球出口佔比約三份一和四分一。在消費電子行業,中國對全球出口的貢獻雖然下降,但仍然主導全球生產和出口份:2023年,中國佔全球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出口的65%以上,智能手機出口的47%,另外亦佔全球電子元件(中間產品)出口的近五分之一。

在太陽能板產業,中國憑國家扶持、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主導全球太陽能電池和模組的生產與出口,當中出口份額佔53.5%,生產份額佔80%。在汽車行業,憑藉政策激勵、龐大的內部市場和電動車的先發優勢,中國雖然不算是內燃機汽車的主要出口國,但在2022年還是汽車淨進口國的中國,已經一躍成為汽車零部件和乘用車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2025年1月23日,中國江蘇泗洪縣,一名女工在太陽能電池板生產線上工作。攝:Fang Dongxu / Feature China/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從中國海關數據可見,當美國減低對中國進口依賴,中國的出口亦「去風險」,鞏固和拓展其他貿易夥伴的份額。比較2017和2024年的數據,東盟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直接出口的首要目的地,佔比16.4%,貿易金額增長110%。另外,中國對拉丁美洲、非洲和俄羅斯的出口貿易亦增幅顯著,分別增長112%、89%和169%。整體來說,發展中國家佔中國的出口貿易份額上升,而全球南方佔中國出口份額比例已超過發達經濟體。

然而,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仍然是中國出口的重要目的地,位列第二名,只是中國對美的直接出口依賴有所下降。另外,中國貨物是以第三方轉口貿易迴避美國加徵的關稅,尤其是墨西哥和東盟。在2017-2024年,美國對墨西哥的進口金額上升61%,同期中國對墨西哥的出口增長151.34%;美國對越南的進口金額上升181.9%,同期中國對越南的出口增長294.6%%。

除了轉口貿易,中國亦通過企業出海——即在世界各地建廠打造全球供應鏈——適應新的地緣政治現實,以規避關稅和確保美國市場准入。根據榮鼎諮詢的數據,中國企業自2019年起在全球各地的綠地投資(即在新區域建立新業務或生產環節)顯著,其份額已超越跨國企業併購,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大項。按地區來看,墨西哥、巴西、匈牙利、越南、泰國和印尼都是中國企業綠地投資的熱門地區。

分析指出,中國企業綠地投資的趨勢,可以視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發展的第三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確保資源獲取」,第二個階段是「一帶一路」,著重建立全球生產與運輸的基礎設施,而第三個階段則是拓展全球生產網絡,確保市場准入。

當然,無論是生產成品的中國自主品牌企業,還是為跨國企業提供半成品的供應商,中國本土生產仍然不易被其他國家大規模複製。即便成本持續上升,但中國製造的效率、生態、物流系統仍有很大優勢,企業向替代生產中心搬遷的速度仍然很慢。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企業過往能通過轉口貿易和企業出海規避美國關稅,但美國新近的「對等關稅」措施增加中國「洗產地」的成本,因為越南、柬埔寨、泰國這些東盟國家都被顯著提升關稅,分別達46%,49%,36%。

另外,其他經濟體亦可能加徵中國關稅,以換取美國對其關稅的豁免。在3月1日,美國財長貝森特提及打造「北美堡壘」,敦促加拿大和墨西哥配合美國,同樣對華加徵關稅。若方案實施,中國商品在墨加繞道出口的路徑將面對阻礙。

結語:中美鏡像

我們活在貿易打造的世界,但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世界貿易秩序正經歷巨大震動,而這種震動才剛揭開序幕。

在動盪的日子裡,目前唯一確定的是不確定性,與破壞性。歐洲央行副行長路易斯·德·金多斯(Luis de Guindos)就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策給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甚至比新冠疫情期間更大。而美國的前財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亦表示,「關稅影響就像油價飆升、地震或乾旱的供應鍊衝擊一樣,但不同的是,這次衝擊不是來自外部,而是美國自己造成的。」

2025年4月2日,卡車透過薩拉戈薩-伊斯萊塔邊境大橋進入美國,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美國進口的大部分商品徵收關稅。攝:Jose Luis Gonzalez/Reuters/達志影像

但對特朗普來說,他似乎樂見這種不確定性,視為施壓和威脅對手的手段,甚至不惜冒著經濟衰退和股市震盪的風險,「我不想看到任何下跌,但有時治病就必須要吃藥。」更深層的是,特朗普政府視關稅為美國結構性調整的關鍵手段,意圖把美國從全球消費國轉變成全球製造國。

在頒布對等關稅的行政命令中,特朗普清晰指出,美國製造業基礎空洞化、阻礙先進國內製造產能擴張、削弱關鍵供應鏈,而對外國生產的依賴易受地緣衝擊,危及美國經濟安全。特朗普強調,美國未來競爭力取決於扭轉此趨勢,因為製造業是是創新引擎,而一旦競爭者在先進生產領域獲取足夠全球份額,美國生產可能永久萎縮,亦危及維持國家安全所需的工業基礎。行政命令的措辭,令人聯想到2015年中國政府頒布的《中國製造2025》,同樣是強調成為「製造強國」,並且有國家安全的考慮。

面對來勢洶洶的關稅戰,中國政府亦試圖調整其經濟結構應對。在4月7日的《人民日報》頭版評論文章,就稱中國要「變壓力為動力」,將應對美方衝擊視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今年中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亦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首位,強調內需和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即是以擴大內需對衝日益複雜的出口貿易環境。

事實上,今年中國已推出一系列刺激消費政府的措施,如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直接降低消費者購物成本,另外亦對個人消費貸款和消費領域的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給予財政貼息。

某種意義來說,中美經濟互為鏡像,各自向對方「去風險」,但兩國的結構性調整則向對方的模式轉變。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後,美國希望把中國改造,但最終是中國改變國際貿易秩序,如今美國亦希望像中國那樣,重新成為「製造強國」。而中國在國際貿易秩序中長期依賴出口,重生產、輕消費,則引起產能過剩和其他國家的不滿,如今需要提振內需,轉變成「消費大國」。

無論如何,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已經重重揮下,而這可能僅僅是開始。

讀者評論 1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感谢如此详细的数据整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