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讀書時間

於淵:走不出的「邊疆中國」

中國的近代領土屬性轉型是一項複雜、持久、龐大的國際工程。首當其衝的一個間題是,何為中國?是漢人的中國,還是多民族的中國?

邊疆民族其實大大迥異於內地省份聚居的固有民族,區域自治取代民族自決,實際上是中央集權對於邊疆分離主義的克服。圖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個公共車站。

邊疆民族其實大大迥異於內地省份聚居的固有民族,區域自治取代民族自決,實際上是中央集權對於邊疆分離主義的克服。圖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個公共車站。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7-12-31

#讀書時間#於淵#評論

【編者按】:本文分上下篇,上篇為《於淵:「自古以來的中國」,真的存在嗎?》。

在晚清到中華民國之間,民國雖然繼承了大部分的清帝國疆域,但是無論疆域範圍的變化如何,疆域的性質已經完全變化了──「領土屬性」的轉型,才是晚清到民國,中國邊疆的本質轉型,這一時間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後所提出的「五族共和」,代替了此前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的就是防止疆土的分崩離析。

回望辛亥:為什麼五族共和?

這是孫中山提出的著名命題──但大量史料證明,孫中山自己也不相信這一命題。他的最終理想,實際上就是建立一個漢族主導的民族國家,而「五族共和」,實則是「同化」其他民族。

辛亥之前,革命還是改良一度成為社會爭論焦點。在《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找秩序與意義 》中,歷史學家張灝追溯了四個分屬兩派的知識分子的時代意見,核心的是,革命派關注漢人的主權問題,立憲派則關注漢人的權利問題。也就是說,他們在中國如何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條件,產生了紛爭。立憲黨人主張整合國內各民族,而革命黨人則認為,必須以站全國人口大多數的漢族為主體。

如前文所說,在晚清,中國已經朝向民族國家開始轉型,但那時候的中國領土,不是「雄雞狀」,而是海棠葉形狀──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