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電影

《大佛普拉斯》影評:貧窮「低端」到一定程度,神佛也將你拒之門外

好的創作者在這一則中南部台灣故事看到了世間的苦。

電影《大佛普拉斯》劇照。

電影《大佛普拉斯》劇照。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賈選凝

刊登於 2017-12-04

#電影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所有的神像崇拜都是戀屍癖。」列寧這句話,與《大佛普拉斯》完美暗合。這部電影早有金馬十項入圍的的亮眼聲勢,上映後更廣受好評。而我看過後的第一感受是它非常台灣,這種「台灣感」不只包括使用台語對白、講了一個台灣土地上的底層庶民故事等等顯而易見的層面,更在於導演黃信堯將階級、宗教和地方鄉土這三個台灣社會的切面很好地結合了起來。而宗教在其中的分量又至為關鍵,它就像某種從根部深部去理解台灣時必須被打通的關節——因為戲裏有那尊大佛,諷刺的才更諷刺,荒謬的也更荒謬。

在全球232個國家和地區裏,台灣的「宗教多樣性指數」高居全球第二,各類宗教和靈修團體多到不可思議,宮廟的數量和密度也是舉世罕見。

電影上映前,妙禪「seafood」正沸沸揚揚。其實與宗教相關的事件或醜聞,在台灣一向層出不窮,從早些年宋七力斂財、妙天販賣蓮座,到前兩年的「日月明功」虐死高中生、「莊圓大師」灌藥女信徒致死,台灣民間社會的信仰繁雜,更不乏亂象。2014年美國獨立智庫 Pew Research Center 曾發佈《宗教與公眾生活計畫報告》,在全球232個國家和地區裏,台灣的「宗教多樣性指數」高居全球第二,各類宗教和靈修團體多到不可思議,宮廟的數量和密度也是舉世罕見。所以你會發現台灣人特別喜歡拜拜,而且什麼神都信什麼佛都拜,毫無違和,反正有拜有保庇,靠政府不如靠媽祖。

這其實就是最初的短片《大佛》的起點:我們到底在拜什麼?究竟為何而拜?到了《大佛普拉斯》,答案似乎變得清晰,「有錢的人怕失去一切,沒錢的人內心需要救濟。」電影更在結局殘酷明示:其實我們都在拜屍體卻不自知。

一個有戀屍癖的社會,大概只因太需要鴉片。當年經濟起飛時代的社會氛圍是人定勝天,但如今台灣人越來越清醒,人力不能扭轉命數,也唯有寄希望於「神力」。人生並沒什麼翻轉的可能,能做的就只有去廟裏拜拜。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