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電影

《血觀音》延伸:內有深厚的台灣歷史細節,你看出了這些密碼嗎?

《血觀音》並非僅止服務於一部深刻描繪本土政治的電影,更讓人思考我們的社會結構。

「血觀音」電影劇照。

「血觀音」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吳牧青

刊登於 2017-12-02

#電影

甫於上週落幕的金馬獎頒獎典禮,在《血觀音》拿下最佳劇情片的獎項裏劃下尾聲,導演楊雅喆在感言語畢,將夾在腋下的大毛巾「沒有人是局外人」展開,順以控訴至今政商體系依然綿密、勞動條件依然惡劣、原住民傳統領域未如執政當局許諾的轉型正義。

《血觀音》幾乎以最輕描淡寫的篇幅比重,談出了原住民在台灣多重殖民史下被剝奪的主體性。

也許很多人將楊雅喆這個拉開大毛巾的舉動,視為一種藝文界對社會運動和土地正義傾力支持的公共知識份子責任表態,負面一點的形容甚至認為這不就是「藝文姿勢份子」的 SOP,多少導演這些年反美麗灣、聲援土地正義無役不與,感到稀鬆平常。但如果觀看過《血觀音》也具備足夠近現代文史考證知識的觀眾,則定能發覺此片劇情背後,編導作者如何將厚實的田調基礎、細緻的殖民文化理解,轉化層疊在角色情節之中。《血觀音》幾乎以最輕描淡寫的篇幅比重,談出了原住民在台灣多重殖民史下被剝奪的主體性。

即便絕大多數人將《血觀音》理解重心,多半擺在:(一)女性於封建腐敗和家父長社會的修羅式養成;或是(二)透析90年代黑金政商勾結的顯像、80年代槍彈氾濫與殺手橫行等末代戒嚴的無人權恐怖統治,猶如回顧世紀末20年間台灣政經社會的跑馬燈。但顯然《血觀音》所透露的還不僅於此,誠然,前述的兩樣元素,一內一外地詮釋相當完整而精采,但業已有諸多影評作者為這些元素進行縝密分析,於此我便不再過度覆述,而錦上添花著墨。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明明《血觀音》只有一位原住民角色 Marco,場次戲份均極為有限,但為何要說它是一部極重要以反思原住民轉型正義的史觀電影?或許讓我們類比一下,如同楊雅喆受訪時說明飾演棠夫人、奪下本屆金馬影后的惠英紅在戲中場次只有拿下最佳女配角文淇的三分之二,卻令觀眾主觀直覺認定棠夫人就是主演三釵的主角,說明了惠英紅在「氣場」上的功力;然而,在這齣楔子為「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以及對偶如警世結語「世上最可怕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安插一位在林議員家中的原住民(阿美族或排灣族)馬伕青年,則是在這位活在心計、慾望、勾結與背叛世界的修羅少女,一段藉由窺探性愛、調戲、情唱、佔有的讖情錄,在無愛的未來到來前,Marco 就是那個以「愛」為名的投射物,以至於佔有後,那個追尋投射的「愛」宣稱只是要奪回他的自由。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