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北京切除

他們就是「低端勞動力」,但誰不是呢?

「高端」的城市靠千千萬萬個「低端」的勞動者才得以運轉。每一個在此處出賣勞力的漂泊者,命運脣齒相依。

一個有良知的社會,都不會容忍對人的如此不尊重;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更不會容忍對工人、對勞動本身的不尊重。圖為一批中國工人在北京的一個建築工地外等候穿梭巴士。

一個有良知的社會,都不會容忍對人的如此不尊重;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更不會容忍對工人、對勞動本身的不尊重。圖為一批中國工人在北京的一個建築工地外等候穿梭巴士。攝:Wang Zhao /AFP/Getty Images

盧布

刊登於 2017-11-29

#北京切除#中國大陸

【編者按】本文原載於土逗公社,一個反思常識的內容合作社。端傳媒獲授權編輯轉載。原文鏈接

距離11月18日晚北京大興區「聚福緣」公寓的火災已經近一週了。在他們的「頭七」,北京全城開始了對外來人口聚居區的清理工作。

「聚福緣」坐落在大興區西紅門,是五環外典型的外來工聚居區——400多名外來打工者擠在三層小樓裏,其中還有一層是商鋪。他們住着上下鋪,人均居住面積或許只有一兩平米,冬天寒冷夏日酷熱、廁所擁擠、環境骯髒凌亂,每日過着所謂「不是人過」的生活,躲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

一場大火,19條人命,又把五環外這百萬人燒了出來。新一輪的趕人行動又開始了。

其實也趕不走

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第一批外來打工者進入北京(當時稱他們為「盲流」),趕人的行動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用一種流行的說法,把外來人口向外推移的過程,是成功運用了「兩隻手」——政策這隻「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典範。不斷加強的管控,和持續抬高的房價和租金,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外來人員只能逐步搬遷到更加遙遠、更加便宜的地方,住着更加擁擠的房屋。

自從「浙江村」落戶北京,在很多人心目中是「髒亂差」的代名詞。 當然,他們不會注意因為這群人的存在,商品品類多了、價錢便宜了、早餐種類多了、家政水電的服務越發細緻了。早在1993 年,就有一位市人大代表的提案稱,「浙江村」不僅成了超生游擊隊的集中地,更成了社會黑勢力的據點,殺人越貨事件時有發生,出租車開進浙江村,司機不僅拿不到車費,還要被劫掠一空。一時間,北京人談虎色變,呼籲全面整治浙江村,將温州人「驅逐出境」。

後來,「浙江村」從三環搬到了四環,又搬到了五環。

2011年4月25日凌晨,一場大火發生在大興區舊宮鎮南小街三村的一個服裝加工廠,18條生命在這場大火中喪生。這起火災與如今的火災相較,如出一轍。六年時光,同樣的事情從五環原樣搬遷到了六環。

更讓人注意的是,六年前火災後發生的事情,都和今天、以及三十年前比,沒有區別——把他們清走。

每一次都來勢洶洶,每一次都罵聲連連,實際上清走了麼並沒有。

火災從五環燒到了六環,不知還要燒到哪裏。

產業升級更離不開低端勞動力

一味驅趕當然不是辦法,於是有人提出了一個藥方叫:加快城市產業升級。意思就是:將廉價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變成高科技的、智能的、不需要低端勞動力的產業。

但無數的研究成果已經表明:這點根本不可行!

在這個高度現代化的城市裏,勞動分工的社會特性,就註定了所謂高端人士(暫且定義為從事高技術含量工種,收入較高的人士)會需要低技術勞動者的勞動投入與之配套。而且,產業升級越加速,越是勞動密集型的高端產業,分工越細緻,吸納的所謂「低端」勞動就越多。

外賣就是一個具體的例子。在幾十年前,產業發展遠沒有現在高端的情況下,勞動者們的分工還不那麼具體,人們上班工作,下班還要自己做飯,對於廚師這樣「低端」的勞動力需求還沒那麼緊迫。隨着產業逐漸升級,技術開發群體的工作越來越忙碌,他們沒有時間做飯了,只能下館子吃飯,對廚師、服務員等工種的需求就越來越大。而到了近兩年,都市白領們已經忙碌到去飯店慢慢吃一餐飯的時間都沒有了,外賣行業就如火如荼地發展了起來。從勞動力需求上來看,不僅需要廚師、服務員,還需要大量外賣員,甚至與之配套的電動車售賣員、維修員的需求也不斷增加。

有人說人工智能或許能解決問題。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不盡然:例如,在今年「雙十一」的盛會之後,快遞數量暴增,人工智能可以在快遞大規模輸出地分揀、輸送,卻輸在了「最後一公里」,從中轉站到收貨人手上,需要快遞員辨認字跡、送貨上門。突然增大的工作量,讓許多爆倉都發生在居民小區周邊的快遞中轉站。實際上,越是一線、越是直接面對用戶的工作,越需要人力而不是機器的服務。

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教授陸銘曾根據美國政府公開的統計數據測算,每一個高科技產業職業就要配備5個其他行業的就業崗位,其中,2個是技術含量較高的服務業(比如醫生和律師),而另3個則集中在消費型的服務業(如售貨員和餐館服務員)。但與這種高端產業,製造業對於就業的帶動力相對較弱,一個製造業就業崗位的增加大約帶動1.6個本地服務業的就業。也就是說,高科技產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高科技產業的運作本身就依賴於更多的低級產業為它服務。

越是大規模的城市,越是要產業升級的城市,就需要越多的基礎服務業人員(或者用另一種表達,即「低端就業人口」)。這是避也避不開的事實。

甚至,在愛爾蘭有過這樣的例子:越是「低端」就業的群體,與城市發展越息息相關——1970年,愛爾蘭銀行的中高端從業者們曾經罷工六個月,但是實際上經濟並未受影響,甚至還有所增長。但同樣是罷工,發生在紐約清潔工身上,還不到一週,城裏人就表示:我們撐不住了!

你能想像一個沒有早點攤、沒有清潔工、沒有外賣員的北京嗎?沒有「低端」人口,生活根本「高端」不起來。

只要是「勞動力」,都是低端的

「低端人口」這個刺耳的名詞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進入大家的視野。當然,這一聽就是自詡「高端」「精英」的人說的。

可如今,估計不少身處北京的人,都無法判斷自己是「高端」還是「低端」了。

有種說法,叫「北京中產的焦慮,每三個月爆發一次,每一次爆出數篇十萬加(熱門文章)。」瘋狂的加班、高昂的房貸、冷漠的人情,甚至自己的孩子隨時可能面對性侵、虐待這樣的身心傷害。非「低端」的人群,活得也很艱辛。

《他們不是低端勞動力,是人》剛剛喊出:「無論收入高低、階層為何,大興聚福緣裏的租客,和高檔寫字樓裏的白領中產都一樣——都是平等的人」,爆出的紅藍黃幼兒園事件就說明,那些自詡「假裝生活」(詳細可參考《北京,有2000萬人在假裝生活》)白領中產,與「低端勞動力」一樣,面對着這個不公世界的暴擊。

「996」制的加班、無止境的脱髮、沒日沒夜的失眠、沒完沒了的焦慮、辦公室的勾心鬥角、越來越少的家人相處時間,甚至,還要無時無刻不能停止擔心,自己年幼的孩子是否在幼兒園受到欺凌......這就是中高端勞動力每天的生活寫照。

或許,這樣的生活比起朝不保夕、在冬日的烈風中被驅趕、一年只能見上孩子一兩面、在窄小的群租房裏警惕火災要好很多;卻不能否認,在高速現代化的社會中,這裏的每個人都是犧牲品,都在同一個邏輯裏:把勞動力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最充分地利用他們,把成本降到最低,收益才能最高,才能有更高效的市場。

這麼看來,他們哪裏是人,明明都是生產工具,都是螺絲。「高端」或「低端」,也就是不同工序上的不同螺絲作用而已。

「低端勞動力」的說法,雖然刺耳,卻不再掩飾,直接道出了實質。可如今,連低端勞動力都不想要了,螺絲釘會被直接扔走......那些温情脈脈的掩飾就顯得更加多餘了。

一個有良知的社會,都不會容忍對人的如此不尊重;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更不會容忍對工人、對勞動本身的不尊重。

最基礎的「尊重」,就是給予勞動者安全生產生活的保障。保障基礎的衣食住行,保障休息的時間,保障生命安全,肯定他們的勞動成果。不在寒冷的冬夜把他們趕出地下室,更要有相應的配套設施,讓他們更好地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

但這些保障都是對一個低端勞動力而言的。畢竟,要保證一個現代化的都市的正常運轉,勞動力的存在已經是必須。他們已經背井離鄉,離開自己的家人孩子,本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下被逼無奈的結果。總不能連活着的資格,都不給他們留下吧。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