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走進當代伊朗:深入理解一個神權共和國家的衝突與複雜

想了解今天中東的各式衝突,除了走進大部分為阿拉伯世界的衝突國家外,就是走進伊朗。

走進當代伊朗:深入理解一個神權共和國家的衝突與複雜
在齋戒月的最後一日,伊朗首都德黑蘭的 Shah Abdol Azim 聖陵聚集了大批伊斯蘭信徒,位開齋節進行禱告。

當1979年伊朗革命,新憲法通過,伊斯蘭什葉派教士取得政權之後,一道道伊斯蘭教法成為正式國家法令降落在每個伊朗男女老少頭上。原本巴勒維國王專制下的世俗王國,驚人地轉變成神權共和國。什葉教士政權意氣風發,甚至揚言將伊斯蘭許諾的正義,帶到其他穆斯林地區。冷戰格局下,伊斯蘭版的「輸出綠色革命」應然而生,引起周邊國家大為緊張。

什葉神權共和國的建立,為這個多事的地區投下新的不確定因素,伊朗的外交政策產生了180度的大轉變:反美、反以色列,甚至反對部分的遜尼政權——在符合伊朗的國家利益前提下。加上神權共和國的建立碰到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伊斯蘭遜尼共主的野心,給這個區域40年以來的衝突,增添了教派衝突的色彩。遜尼與什葉,是伊斯蘭的兩支派系,西方常用「天主教/新教」來類比,歷史上並非總是水火不容,然而連結起國家機器,對接國家利益時,總是給國際衝突火上加油。


因此,想了解今天中東的各式衝突,除了走進衝突國家(大部分為阿拉伯世界)外,就是走進伊朗。什葉神權共和國並非無中生有,許多特色可以歸因於500年前薩法維帝國時期(1502 - 1736)所留下的遺產。而今天神權共和國的部分處境,與500年前遙相呼應。其中最核心的,是宗教政治,「什葉信仰與國家」的關係。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