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逆權司機》:為什麼一個飯糰令他調轉車頭?

當「大眾傳媒」失效的例外狀態,大眾本身應該成為傳媒。

《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圖:Golden Scene 提供

特約作者 廖偉棠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10-01

中國歷史上那些自以為把自己「貨與帝王家」就能「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家英雄們,總是把歷史巨輪擦過的無名百姓稱之為「引車賣漿者流」。

引車者,無論蹬三輪、拉板車的還是開的士的,都算;賣漿者,無論送白開水還是扔莫洛托夫雞尾酒的,也算。韓國今年最重要的一部電影,主角就是的士司機,「引車賣漿者流」,他們在韓國當代史上最痛的一次——1980年的光州事件中,扮演了吃重的角色:協助一個外國記者把事件真相拍攝、傳播,盡管這位的士司機最初的目的僅僅是想賺一筆快錢交房租。

在不少藝術家眼中,商業電影從業者其實也是「引車賣漿者流」,難成氣候。但這次《逆權司機》的導演和主演宋康昊都選擇了史無前例地直接切入歷史事件中,無畏此前朴槿惠政府對他們的冷待與打壓,實屬義舉。

《逆權司機》並不完美,它不脫韓國類型片的諸多套路,除了主角金四福(宋康昊飾)的演出實在無瑕可擊,其他角色都較為臉譜化;當然也不乏韓國片必然的煽情,但在如此沉重的歷史背景前面,相比於《軍艦島》之類的,《出租車司機》算是克制的——這也符合當年光州市民咬牙吞聲的悲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