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那個隨著音樂起舞的人
那個喜歡吃面條的人
那個喜歡喝白開水的人
那個戴頂帽子擋陽光的人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變成一個分水給陌生人喝的人
變成一個為信仰而停止進食的人
變成一個含著眼淚勸告武警的人
變成一個為朋友擋去子彈的人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輾成了碎片
撞成了彈孔
吹成了風砂
撒成了灰塵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電影中間部分,光州的市民、的士司機及家人、學生們就是詩中這些平凡喜樂的人,他們被電影毫不吝嗇地記錄下在死亡臨界點前夕的各種日常,吃面條、拿泡菜開玩笑、逗小孩、唱跑調的歌謠……第二天光州電視台前面槍聲大作的時候,他們到哪兒去了?也斯的詩最後寫道:
「變成了你我身畔永遠的影子
變成了我們每日的陽光和空氣
變成了生活裡的盆花和桌椅
變成了我們總在讀著的那本書」
韓國人可以自豪地說,他們變成了這樣一部電影裡的力量,除了感染今天的抗爭者,或者更大的能力在於讓人真實面對生活中的陽光、空氣、盆花和桌椅,懂得像當年光州人那樣為了捍衛真實的生活而執著。當年光州的犧牲不是無謂的,今天一氣呵成推翻朴槿惠的力量,遠在三十多年前就醞釀著了。
電影的幾個關鍵鏡頭,都是從大時代的全景式表現驟然下降到極其細微的、只有「引車賣漿者流」會珍惜的東西——在他們手上傳遞的一個全南道風味飯團、太辣的泡菜和一碗滿載的麵條——是它們,而不是槍彈橫飛、生死錯落的場面最惹人熱淚。因為這些靜物,讓抗爭者出師有名,讓人頓悟是什麼把人與人連結起來——不只是什麼偉大的信念,更是這種「相濡以沫」的情義。
金四福頓悟的一刻,正是在他已經離開光州,要回去漢城的路上中午吃飯的時候。他吃著面條,老板娘送上的飯團與前一天在光州廣場上一個學生遞給他的是一樣味道的;但耳邊卻傳來人們的爭執:因為軍政府的信息壟斷,即使近在光州郊外的小鎮,人們也不知道事件傷亡的真相。
驅使金四福轉變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死亡,是死亡得不到真實的傳播這一點。不論政治立場,人對真相的執著是人之為人的最起碼良知,在日常狀態下會貪小便宜、也會兢兢業業維持單親家庭的這個的士司機,依然具有那個相對樸素的年代裡普通人與生俱來的良知。於是他毅然掉轉車頭回到光州,再次與記者及光州市民們投入記錄真相的戰鬥中。
當「大眾傳媒」失效的例外狀態,大眾本身應該成為傳媒——這是本片的另一重要宣示。我們看到光州的傳統報社裡,有新聞良心的記者力圖加印號外告知市民真相,而被報社老板與打手制止的一幕;更看到市民們不滿電視台不報道真相圍攻電視台的一幕。當光州連對外聯系的電話都被切斷,人民只好寄希望於唯一的一個趕來的德國記者彼得,和他的司機金四福。
於是一卷卷電影底片被那些後來都死於非命的年輕的手傳遞,被的士司機們粗糙的手傳遞,被那些不堪一擊的破的士們護衛著前往機場,最後司機金四福和記者彼得把它們藏在曲奇餅盒的地步偷送上飛機——這盒曲奇,是電影最後出現的一次食物意象,依然是最平凡的食物,呵護著最不平凡的歷史。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據說現實比電影更震撼,德國記者把底片送到東京的新聞中心對外播出後,第二天就返回了韓國,和同一個司機再度潛入光州。而其後三十年,記者一直都找不到這個韓國司機,直到這部電影上映,司機的兒子才出來告訴大家:現實中的金四福在光州事件之後深受打擊,以酒澆愁,四年後死於肝癌。
這是真正的「功成不必有我」。光州的、韓國的每一個珍惜今天的人,應該會從這部電影裡看見千萬個這樣的「引車賣漿者流」,他們不過是在時代的泥石流中掉轉了自己隨波而下的車頭,選擇自己心目中正確的方向,最後卻逆轉了國家的未來之路。六四時,中國也有過這樣的義人,比如我開頭說的蹬三輪、拉板車的,送白開水和扔莫洛托夫雞尾酒燃燒彈的,不知何年何月,會有一部關於他們的電影。
在影院外面等候的時候,比較出奇的看到好多外國人的面孔。拍片一個月的電影,至今仍座無虛席。在這樣每況愈下的大環境下,香港人的共鳴不言而喻。韓國之所以平反是因為擺脫了之前的獨裁,64成了內地的政治禁忌,不知有生之年能夠看到有關中國的這樣的影片:
剛剛看完這部電影,我在IMDB上打了十分。止不住的天安門事件聯想和淚水。民主呼聲,軍隊屠殺,醫院傷者,媒體封鎖,捏造境外滲透...唯一的區別是一個迎來了平反,另一個還遙遙無期。真希望它能拿奧斯卡最外語片獎,而不是戰狼2。
回應一下樓下,對於不像聽的人,就像影片中不在光州的人(包括一開始的司機)一樣,他們不是沒有人性或是愚蠢透頂,而只是被系統性的洗腦了。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傳播。也許一次兩次見不到效果,不斷積累總有一天,就像司機的轉變。這是為什麼要看和傳播端。
“当‘大众传媒’失效的例外状态,大众本身应该成为传媒。” 如果一部分大众已经冒险成为了传媒,但另一部分大众并不想听见看见你传播的内容,怎么办?(很抱歉我只能通过某些特殊渠道看到这部电影,而它真的极具情感煽动性,难怪大陆要封锁它)
@incompleted 感謝你的評論,比文章更感人,讓我趕緊去補課看電影。
在电影院哭的稀里哗啦的。
还有那位坦克人。
雖然有很多文章在談這套片子,但依舊不會說特意去看,直到今晚看到被禁了,立馬動身去了電影院,看完之後直到回到家心情都難以平靜。
回到家大概搜索了一下,知道了有很多內容都是虛構的,但依然不妨礙對裡面很多情節的強烈共鳴——片子或許不能反應現實,但它總能擊中每個人心中對公義的不同印象和理解。
如果你了解六四,你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應該無法止住將六四和它進行比較的想法——更可怕的是,相比起還那一刻無法搜索資料進行核實的電影內容,你心裡很清楚螢幕上的場景,在某個春夏之交,是切切實實發生過的:走上街頭的人民、為外國記者的到來而歡呼、頭巾、標語、搶來的卡車、每個人叮囑你要把這裡發生的事告訴全世界、攔路的公交車、槍響、跑出去救人的人被子彈擊倒、看著中槍的人血液流光、醫院裡面那些你平日無法想像的搶救場景、悲傷的同學和母親、忘記自己在毆打和擊殺一個人的軍人、狂熱的秘密警察、載著歷史和真相的板車和的士、還有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官員,可是既視感的來源,是一部外國電影!
這個司機和我們所有人一樣,有很多理由不去掉轉車頭:縈繞在心的女兒、到手的車資、平靜的生活、性命,但作為親歷者的見證、從被動接收的印象到自己親身的接觸,直到在店裡看著店員的想法逐漸改變,鏡頭和詫異在客人店員和自己之間來回,這種萌生的理解及良心和那個日常裡的我的強烈矛盾下,平日的行事方式被打破了。
無論是誰目擊到這種令人髮指的暴行,都恐怕難以平靜接受。但施暴的人,是如何完成了這種無縫轉變,才會完全接受眼前的普通人是一個死不足惜,哪怕是痛下殺手也不應覺得有任何內疚、一個必需要被抹殺的敵人?一句共產黨,還是一句右派、一句暴徒?
令我感到有一點點安慰的是,極權強大、緊密配合、效率異常,但同時也十分脆弱,一個可能的人性意圖就有可能產生巨大改變,它不需要你透徹了解什麼政治理論,不需要有特定的想法行動,只是照著直覺、你平常下意識的反射行動,就可以打破這種人性的異化,這恐怕也是極權在基因裡就帶著的弱點,也是一個泱泱大國竟可以擔心一部電影會動搖統治基礎的原因。
我推薦給朋友時,感情還未平復還不要清楚寫什麼理由好,但有一點我是清楚的:在這個荒誕的當下裡,不要讓自己的人性被隨意異化。
豆瓣上已被和谐 国内这片名叫出租车司机 这么普遍的词 在社交平台上还挺难和谐的 上头有点尴尬 哈哈
是了,在光州事件里,不论来自陆港,澳门或者台湾,看到的都是1989的影子。
最後飛車追逐的場面略嫌太多了吧
影片最後,下一站是光化門,燭光不滅,堅守仍在傳承
校对:图片注释的左书名号漏了
昨天在港电影院看了,我看到的不是光州,而是六四啊……
看得很难受。写出一些话,还是删掉了。
什么时候能有一部关于他们的电影,哎
今天加泰罗尼亚公投,这篇文章写的真应景。真实的金四福令人唏嘘,他当年看到的事到现在还是每天都在发生。
然而互联网时代大众本身就是传媒了,却是难以让人们走上街道的大众传媒
昨天刚看了,两度泪流满面,好多场景恰似1989的中国
好电影如此迷人,如此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