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到底誰吃光了西非海洋?中國、歐盟與列強爭霸

「你說那鯊魚吧,就抓到了能怎麼樣呢?已經死了啊,難道要放回去嗎?放船上也不行?排汙,在海上怎麼能一點都不排汙呢?」剛收了三張罰單的中國船長石進一邊說,一邊把手上的塑膠袋揉成球,扔進西非海裏。

 西非海域上,一名非裔漁民在中國漁船上捕魚。

西非海域上,一名非裔漁民在中國漁船上捕魚。攝:Pierre Gleizes / Greenpeace

端傳媒記者 何欣潔 發自幾內亞比索

刊登於 2017-08-28

#我們會吃光海洋嗎 II

【編者按】去年八月,端傳媒製作《我們會吃光海洋嗎?從太平洋到西非,兩岸漁業全景調查》。在動態頁面中,小船最終停在西非海岸:「中國近海早就無魚,而管制落後、對海洋保護意識薄弱的中國漁民卻去往了全世界。」西非,由此成了我們的下一個計劃的採訪地。在那片遙遠、豐饒卻又疏於管理的海域上,中國漁船真的參與進全球遠洋漁業的爭霸戰嗎?他們一起撈光了當地的魚蝦嗎?

今年三月,端傳媒記者得到機會,參與綠色和平「希望號」在西非海岸的巡航,自茅利塔尼亞(毛里塔尼亞)登船、於幾內亞比索(幾內亞比紹)上岸,途經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達卡)。為了更深入回答「我們會吃光海洋嗎?」記者攀上中國漁船、與當地漁企幹部碰面、訪問遠赴重洋的大連水手、俄籍船員、西班牙船長……製作海洋調查第二季。這篇文章帶你一窺,列強如何在西非海上爭霸。


自從歐洲議會在2012年6月公布《中國在世界漁業中的角色》,中國在西非的「絕後式捕撈」、「吃光海洋」且讓「西非人民沒魚可吃」引起世界廣泛爭議。但情況實際上比這更嚴重,因為在這片「海洋淨土」的爭霸者,絕不僅僅中國一家。

1950年代開始,歐洲便已在這「殖民地」上發展漁業,西班牙甚至迄今仍在西非外海保有一小島,Las Palmas自治區,用以修繕船隻、轉運漁獲。另一強權蘇聯也未放過此一機會,大批的俄羅斯與烏克蘭藉漁船、漁工前進西非,捕撈海鮮。亞洲國家中,只有日本在此一時期還能在西非佔有一席之地。自1970年開始,韓國漁船開始在西非海域捕撈,稱霸一時。中國遠洋捕撈雖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急起直追,在近三十年來急速發展。

歐洲把這裏當後花園,中國人卻留下來開枝散葉

《紐約時報》記者Howard W. French出書稱非洲是「中國的第二塊大陸」,雖引起當地人不滿,卻非完全空穴來風。這對於只習慣將西、北非當做「後花園」的歐洲漁企來說,恐怕有點難以適應。

歐洲距離西非近,但因為遠洋漁業而留下生活的人並不多。西班牙籍船長Vladimir告訴我,即便在非洲捕魚多年,「我不會考慮留在非洲生活,回去歐洲很快,我退休了,生活可以過得不錯,我還是會回去(歐洲)。」但不遠萬里到此的中國人,選擇留下的人不在少數。

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中國移民在這全世界最後一塊還未開發的處女地上開枝散葉,改寫了當地的社會結構。《紐約時報》記者Howard W. French出書稱非洲是「中國的第二塊大陸」,雖引起當地人不滿,卻非完全空穴來風。這對於只習慣將西、北非當做「後花園」的歐洲漁企來說,恐怕有點難以適應。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